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的歌曲佳作
——《天安门》艺术创作赏析
栏目:观察
作者:丁旭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胡占凡作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作曲的歌曲《天安门》录制完成。这首歌通过新华网客户端上线,短短一周播放量超百万,深受听众喜爱与欢迎。下面,笔者就词、曲、演唱三方面,简要谈谈对这一作品的听赏感受及其艺术特色。

  词作突出“诚祝”之意,表达深厚民族自豪与爱国情感

  在《天安门》中,胡占凡的词作突出体现了“诚祝”之意,也就是诚挚的祝福语、爱国情。歌词分四段,诚祝之意几乎贯穿全篇。如第一段祝福国运亨通(劲挑中华运) 、民族昌盛(永驻万方春);第二段祝福祖国安定(九州永固) ;第三、四段不仅祝福祖国安定,同时赞颂了党的领导(大旗风展定乾坤)以及民族英雄(英雄倚天定乾坤) 。

  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是中国传统诗词美学中重要的表达方式。胡占凡的创作沿用了这一技法,同时借鉴了电影的“镜头美学”表现方法。具体来说,作品四段词作分别采用了“推拉摇移”四种镜头,从局部特写到中景、近景,最后到全景,对天安门本身、周边以及整体景观进行了立体描绘。第一段的前两句,写的是直观天安门感受到的气貌(凌空出世、气吞九州) ,后两句是建筑局部的特写(飞檐斗拱) ,形成“推”镜头。第二段是“拉”镜头,描写天安门近景,有华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而纪念碑的描写采用了古典诗学“比”法,也就是引譬连类或者说比喻象征方式,用英雄倚天来譬喻。第三段是“摇”镜头,广角描绘了在盛大节日中天安门前“金水桥”“十里长街”“玉石栏杆”以及“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周边景观,此段采用了“造境”技法,如花照流水、喜雨迎新、花放香万里、红墙起祥云,均为具有诗意的美好独特“景观” 。第四段是“移”镜头,从白云蓝天到鲜艳红旗、从红灯照到大旗展,对天安门进行了从天到地的全景描绘。最后,作品加上一句“九州永固天安门”揭橥题旨。

  整首词作通过越来越开阔的视角描绘了在盛大节日里天安门及其周边的景观,所有景观都深蕴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党和英雄的崇敬、对民族美好未来的殷殷祝福,高扬着深厚的爱国情感。

  曲作“和” “雅” “简约” ,表现大国气象与时代精神

  先说乐之“和” 。乐之所重,首先是“和” 。和的基本含义是统一,笔者称之为“统一之和” 。对于音乐表达,和的基本要求是做到“音与意和” ,也就是音乐和表达之意要符合、统一。 《天安门》的曲与词就是这样。叶小钢在该曲的创作中,可以说做到了庄子所说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之境,也就是放弃了思想包袱,放弃了一般现代音乐作曲家的技巧显耀,而是用一颗赤子之心,去表达内心对天安门、对祖国的爱与颂。

  当然, 《天安门》的曲作不仅互应词作之一,还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气质。具体来说,歌曲的旋律采用了C大调,且主要运用民族五声化音高材料,旋律基本随字行腔,从而让听众有了一种诚挚、简约、质朴、雅正、庄严的听觉审美感受。

  “和”的另一含义就是统一中存在不同,也就是“和而不同” 。该曲的音乐创作中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特质。如从结构上来说,词作四段进行越来越开阔的景观描绘,是一种相对单向度的视象打开模式;而乐曲则不同,除了引句和尾句,音乐主体只有AB两段, A段重复一次, B段则重复两次,重复是为一种“统一之和”的形式,所以两段乐曲在短短一首歌中让听众听了多次,产生了深刻的音乐记忆。但,这样重复却没有给人带来枯燥乏味之感,为什么?首先是词意的视景在不断扩大变化;其次是作曲家巧妙安排了男女对唱的方式,体现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念。负阴抱阳,和生万物。所以,作曲家采用男生、女生的分合式的演绎安排,让作品具有了万物融一的文化场,从而产生出音乐重复而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举一例,“天安门”三个字在歌曲中共出现七次,单纯阅读词作是容易让人感觉到冗繁的,但在赏乐中却不会有这种感受,因为作曲者采用了四种音乐形态来表现。具体来说,男声演唱引句天安门的乐汇音领域为四度,旋律形态为拱形结构,这是作为恢弘建筑的天安门。第二次男声演唱,乐汇音域加大,呈现的是具有历史厚重与人文丰富的“天安门” 。第三次女声演唱,则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俯视的视角,乐汇形态先高后低、先短后长,这是有视点变换,呈现于自然与建筑群落中的“天安门” 。最后,要说“九州永固天安门”一句中的“天安门”音乐表达。这是作品的题旨句,共重复了三次,可以看出作曲家对重复的设计与尺度把握:三次都是一个形态,即最高音区,窄音域,音值为长短长结构,这是幅员辽阔之大中国的“天安门” ,是新时代正在崛起、走向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中华表征。

  说乐之“雅”。《〈诗〉大序》云,“雅者,正也” 。正则通“政”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与“大雅” 。显然,从乐风上来说, 《天安门》是一首大雅之作,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爱国情、自豪感、祝颂心。在音乐形式上,整体处于中高音区,没有低回幽怨,有的只是高天白云、朗朗华夏,有的只是热情的赞美、真诚的讴歌与高声的唱颂。

  最后,说乐之“简约” 。简约不等于简单,从音乐创作上来说,作曲者构建了一个张力场结构,歌唱的旋律是质朴简约的,只有多次重复的AB两段,不算引句和尾句,仅有八句,且没有调性转换,一个大调走到底,旋法上基本随字赋音,依字行腔,流畅自然。但在乐队音乐写作中却“淡”而孕“丰” 。“淡”指的是乐队音乐整体控制,除了引子与过渡句,都是不犯主旋,而实际上却采用多次离调、多声复调、织体转换等方式,赋予了音乐强劲的进行动力与丰富的内容。具体,音乐从“历史风云”“自然风物”“人文精神”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立体音乐描绘,尤其是引句、题旨句与过渡句的乐队音乐让人闻之动容。

  整体而言,作品音乐写作简约而丰富、疏朗且蕴藉,气势磅礴又深刻地表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国气象与时代精神。

  演绎高亢明朗、激越庄正,表达对祖国的诚挚颂赞

  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和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对这首歌的演绎总体可用“高遏行云”四个字来概括。具体来说,两人的演唱可谓高亢激越、明朗庄正,即使在“白玉华表擎天树”“金水桥畔花照流水”“玉栏花放香万里”等极富诗情画意的唱句中,歌唱者也没有矫情婉弱自我陶醉,而是仍保持着一种颂赞式的抒情。

  另外,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两位歌者虽然都是采用美声歌剧唱法,这种唱法强调腔体咬字、声音挺拔,但他们却有意将头腔共鸣的位置稍稍靠前,借鉴了中国民歌唱法,从而做到字正腔圆,明亮而立体,尤其是石倚洁的演唱更加凸显。总体来说,石倚洁和张立萍的演唱表达了对天安门表征的祖国深沉的热爱与诚挚颂赞。

  目前,关于天安门题材的歌曲创作主要有三首。比较而言, 《我爱北京天安门》(金果临作词、金月苓作曲)的写作是儿童视角,语言虽然并不丰富,歌词也只有不断反复的四句一段,以及包括直表与抒情乐曲两段,但却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地方,表达了对祖国首都天安门、对领袖的热爱,表现了未来主人公心中的幸福之情和憧憬向往。 《雄伟的天安门》 (乔羽作词、梁克祥作曲)是从到过天安门却住在全国各地的人民的视角来写的,虽然歌曲对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只有粗线条描绘,却连接起共和国重要历史时刻,如第一面新中国国旗在这里升起、领袖在这里检阅人民子弟兵等,作品充溢着神圣、敬仰、庄严和激动的情感,这种情感里有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精神的开阔和舒展。

  胡占凡与叶小钢创作的《天安门》则与二者不同。这首作品是从主人公的视角、从参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成就者的角度,对天安门及其周边的物象景观进行了含情立意的描绘,心中充满的是自豪、赞美与诚挚祝福。此时的天安门是强盛祖国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歌曲《天安门》书写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讴歌了新时代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当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