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大片创作的一次美学突破
栏目:专家评点
作者:王一川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和我的家乡》塑造了一群有缺点的普通小人物,让观众在笑的同时感受到小康时代日常生活的温馨和安宁氛围,营造了一种喜剧性风格,展现出以喜为正的人物形象美学创新。影片在五个短小故事中分别塑造了“北京好人”张北京、科技发明痴黄大宝、缅怀“最后一课”的范老师、一心治沙的推销商乔树林、为下乡扶贫而“骗”孕妻的画家马亮等喜剧型小人物。影片为此而付出了重要的创新性努力。首先,有意着力袒露这些喜剧型小人物身上的比观众“差”的素质,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出自己比他们还强的优越感,从而发出笑声,充分显示出讽刺性喜剧应有的嘲笑作用。其次,没有仅仅停留在讽刺或挖苦上,而是转而注重将他们身上的爱乡之情与变乡之志紧密交融起来,充分挖掘出他们中的因爱家乡而生出的变家乡的强劲合力。再次,精心设计了一连串的突转情节和场面,设法让这些起初有缺点的喜剧型小人物最终转变成为令人感动和敬重的正剧型人物。最后,影片其实从一开始就把这些喜剧型小人物同时也当作正剧型人物来刻画的,重点挖掘、展现和建构这些外表富于喜剧型的人物身上隐伏的那些通常是正面人物才有的正剧型品质,例如善良、仁爱、奉献、忘我、舍小家而为大家等,呈现出先喜后正、欲正先喜、由喜到正的美学方略。这种以喜为正的人物形象美学,改变了过去中式大片总以正剧型人物为主人公的旧套路,展现出有缺点小人物也能充当正面主人公的新的美学可能性,从而在当前中式大片创作中具有一种美学突破意义。

(王一川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