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书,为传统村落立体“存档”
——《宁波传统村落田野调查》首发
栏目:博览
作者:本报记者 马李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书的出版,不仅对全国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具有示范意义,而且将推动更多的志愿者成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者、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民族乡愁的守护者。 ” 9月23日, 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宁波传统村落田野调查》在宁波举行首发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在寄语中如是说。该套丛书由冯骥才担任总顾问,民间文艺专家周静书担任主编。在3年时间里, 20多位宁波本土作者组成的主创团队深入宁波1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其后的编辑工作历时两年。

  宁波传统村落是浙东文化的活化石,有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双重特色。通过科学的调查和整理,地域的历史信息与绵延至今的生存生活状态能够被标记出来,文化遗存与乡愁记忆也会被清晰地链接起来。作为宁波传统村落(国家级)立档调查成果集,该丛书中文化遗存种类之丰富让人眼前一亮:走马塘的进士文化、龙宫村的忠义信仰、苕霅村的奉化龙舞、力洋村的剪纸艺术、岩头村的摩崖石刻、蜜岩村的贝母工艺、许家山村的石头建筑、清潭村的竹文化、东门渔村的渔民号子被勾勒凸显,乃至李家坑的羊尾笋干、金冠村的水碓年糕、柿林村的吊红、梅枝田的古法酿酒以及栖霞坑村的栖霞坑古道、西岙村的惠德桥、东岙村的褚氏戏台、中村村的白云桥、青云村的孙氏宗祠等等文化遗产,也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变成了引人注目的“文化档案” 。

  该丛书的主创团队认为,民间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完整的传统村落形态不仅包括古民居、庙宇、宗祠、古桥、古树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见证物,同时还应包括各种生产生活民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手工传承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精神层面的产物。故而《宁波传统村落田野调查》在立档调查行动中创新体例,切实执行了冯骥才“传统建筑的躯壳与民间文化的灵魂是传统村落保护整体”的原则,以一村一书的形式,对宁波市第一至第三批1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科学、全面的立档调查,内容涉及村落风貌、自然资源、生产生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贤名士等方面,并以地方文献和村民口述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各村落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在民俗学、人类学方法指引下,在文化共性之外,描述了形成宁波传统村落“千姿百态”的人文基因。

  该书在保留全国立档调查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民间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具体。特别是对许多以口述形式留存的节庆民俗、非遗技艺、民间传说、故事、俗语、谚语、村落变迁进行了抢救整理。为了不错失任何一位文化的见证人、知情人,在田野调查中,主创遍访中老年原住村民,对迁居到邻村、其他地区的村民也进行了追踪调查采录。谈到挖掘民间文化与保护传统村落的关系,周静书说,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精华与独特魅力就扎根和体现在传统村落里,只有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建筑特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的合理利用和活态传承。

  据了解, 2012年,国务院决定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公布。2015年,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规划耗时3年,完成宁波市第一至第三批1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工作。此后团队成员下沉民间、深入田野、精心搜集、细心整理完成了调查采录,也使这一抢救性的工程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该套图书的出版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和民间文化传承提供了文化支撑,也使今后宁波传统村落依法保护有案可稽、发展利用有源可寻,还为未来更多的传统古村落进行抢救性的立档调查提供范例,以期乡土的文化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文化根基得以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