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声到隔壁戏
——历史上的口技
栏目:趣味考据
作者:冀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口技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是一项不受语言限制的国际表演艺术、是能给人带去视听享受的艺术、能使观众开怀大笑的喜剧艺术、能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劳作艺术、能真实表现人们最熟悉的自然之声的艺术。可这样一项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艺术,观众问演员:口技是属于杂技还是曲艺?演员却答不上来。口技的归类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口技迄今为止有着23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口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象声” ,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颜师古注:“象声,即仿声” ,口技即擅长摹拟各种声音。

  成语“鸡鸣狗盗”出自于“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故事,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夜入秦宫学狗叫,躲过了守兵的巡逻,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并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爱妾向秦王骗取通关文牒,孟尝君拿到通关文牒,又靠一个门客学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才逃回齐国。

  《汉书·游侠传》中记载: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补。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读孟尝君传》中记载:“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

  《清稗类钞》中写道“京师有象声戏” ,又称它为“口技”或“口戏” 。

  这些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口技记载,后来口技的发展有了表演和形式的改变称之为“隔壁戏” 。“隔壁戏是杭州的古老曲种之一,形成于清代,它以“叫声(亦名吟叫)” “学乡谈”作为主要表演技艺。追溯隔壁戏的两种表演技艺,可推至宋代。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吟叫》中记载:“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 ,南宋杭州,这种“叫声”技艺很盛行,是展示口技的另一种形式。

  据《梦粱录·妓乐》中记载:“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成其词也” ,表演也相当出色:“教乐所人员等效学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鸾凤翔集。 ” 《武林旧事·社会》中记载当时杭州的吟叫艺人,有“律华社”等行会组织。

  在杭州的瓦舍勾栏中,还盛行一种学说各地方言的“学乡谈”技艺,艺人躲在布幔里表演,把“叫声”和“学乡谈”这两种技艺作为主要表演手段,杭人称之为“隔壁戏” ,艺人行话则叫“暗春” 。所谓“暗春” ,意指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表演。让人看见的演出,则叫“明春” ,隔壁戏暗春节目多,也有少量在明处的表演,艺人把这两种演出形式又统称为“春戏” ,故隔壁戏又曾名春戏。

  隔壁戏中有少量节目是在明处说唱的,其中以《杭城一把抓》影响最大,节目开头先用武林调唱一段杭州十城门:“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景致在杭州,正阳百官坝子门,螺蛳沿过草桥门,候潮听得清波响,涌金钱塘保太平……”唱词中的“正阳”即凤山门,“百官”亦名“北关” ,即武林门,“坝子”即艮山门,“螺蛳”即清泰门,“草桥”即望江门,“太平”即庆春门,另外是候潮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接着说一段“快口” ,即把中河上的桥名,一口气念出来,每字代表一座桥:“梅云西登仙,盐油丰回荐,柴府铁三新,望通黑稽仓,六部炭南梁,诸美洋海化,水小大通江。 ”词中每字代表的桥名依次如下:梅登高桥、青云桥、西桥、登云桥、仙林寺桥、盐桥、油(蜡)局桥、丰乐桥、回回新桥、荐桥、柴垛桥、府桥、铁佛寺桥、三圣桥、新宫桥、望仙桥、通江桥、黑桥头、稽接骨桥、上仓桥、六部桥、部院仓桥、炭桥、南星桥、梁家桥、小诸桥、美政桥、洋泮桥、海月桥、化仙桥、水澄桥、小桥头,最后的大通江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大通即大通桥,江即钱塘江;另一层意思是说中河的小水,最后大通钱塘江。 《杭城一把抓》还把杭州城内的街巷,编成唱词说唱,由于该节目内容发噱、有趣味性,因此很受听众的欢迎,该节目还被杭州的小热昏、武林班、杭滩等曲种艺人所吸收,成为他们的常演曲目。

  隔壁戏艺人为了丰富自己的上演曲目,也向其它杭州曲种借鉴,如《犯夜》 (即《化子过关》 )、 《产子》 《罗梦》,就是借鉴自杭滩曲目。这些曲目被隔壁戏借鉴后又有了发展。

  清同治年间,隔壁戏在杭州很盛行,清末民初,隔壁戏除唱堂会外,开始进入街头或广场演出。当时的著名艺人有章志生(裁缝阿四) 、大脚阿春、李连生、邵炳荣(麻雀儿)、何品三、潘美春、张兰芳、潘祖彬、张福坤(张和尚)、阿琦等40多人,另据《清稗类钞》记载, 1911年,杭州隔壁戏艺人方寿山还把此艺带到上海演出,隔壁戏在绍兴亦较流行。

  据鲁迅先生的日记载, 1916年12月,鲁迅母亲六十大寿,鲁迅特地从北京赶回绍兴,并邀请花调、隔壁戏、平湖调艺人到老台门家中唱堂会,为母亲祝寿。他在1916年12月12日、 13日的日记中写道:“12日下午,唱花调,夜唱隔壁戏及作小幻术。13日,为母亲六十生辰,夜唱平湖调。 ”

  口技让人们印象较深的记载是清代诗人、文学家林嗣环的散文作品“京中有善口技者” ,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等内容。文章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这篇文章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入选时有删改。

  再到后来,口技艺人把隔壁戏演变成了街头表演和茶馆舞台表演形式,形成了口技固定的表演形式,直至今日。清末著名的口技艺人有:南派口技代表人物尹士林(开口笑) 、北派代表人物天桥老艺人醋溺膏又名处妙高、人人乐等艺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南派口技代表人物为孙泰、北派代表人物为张增材(画眉张) 、牛玉亮、汤金城(汤瞎子)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杂技团组建,吸收了很多杂技和天桥艺人加入,口技艺人也随之进入了杂技团体当中,如北京曲艺团的口技相声艺术家汤金城(汤瞎子) 。同时部分青年杂技演员也受到了口技的专业培训,并走向了其他杂技团体。

  正是因为很多口技艺人和口技演员都工作于杂技团体,才让人们普遍认为口技就是杂技的一种。但是,杂技是一种肢体极限技巧的表现形式,口技是用语言介绍具有一定情境的趣味故事,它的表演特点是用口、齿、舌、唇、喉等发声器官相配合、模仿出的声音,来提高和陪衬故事的可看性、趣味性、娱乐性。例如,口技的另一种形式相书,分布于四川一带,代表性人物鲁国华表演的相书经典节目《杀猪过年》 ,内容大致为:演员分别模仿夫妇二人的对话、赶猪、牵猪、猪惨叫声等声音。

  “京中有善口技者”中所描述的口技表演也是有人物、有事物、有剧情的,并不是演员会狗叫来模仿狗叫、会婴儿哭来模仿婴儿哭、会猪叫来模仿猪叫等,它都是用语言贯穿的故事,在故事的情理之中表演口技技艺。相声演员汤金城表演的相声口技有相声的形式、语言的介绍、剧情的贯穿、语言的包袱,最后加上口技如抖空竹、蛐蛐叫、小推车的声音等,使表演充满了趣味性和技术性。

  故此我认为口技是曲艺表演的一种形式,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涵盖了口技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作者系北京新曲苑艺术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