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孔尚任和龚贤忘年交的结晶
栏目:雅趣
作者:杨瑞庆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孔尚任(1648—1718) ,山东曲阜人,字聘之,号东塘,孔子六十四世孙。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好诗文,通音律。虽才高学深,但屡试不中,三十五岁之前隐居曲阜石门山中作诗编文,受到当时孔府掌门人的赞赏。孔尚任中年以后开始创作戏文,以《桃花扇》一鸣惊人而名满剧坛。

  龚贤( 1618—1689 ),江苏昆山人,字半千,号野遗。入清隐居金陵清凉山,以卖画课徒为生。性格孤僻,与人疏远。工诗文,善行草,特别擅长山水画,不拘古法而自成一派。他崇尚画中突出浓墨色彩,别有深沉之美,是“金陵八大家”之首。

  孔尚任和龚贤年龄相差整整30岁,两人一个在山东曲阜,一个在江苏南京,但由于他们都在隐居追艺,年龄和距离没有成为他们交往的阻隔。

  龚贤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他幼年随父迁居金陵,在父亲的牵线下,龚贤13岁时师从名家董其昌习书画, 21岁已在艺坛上崭露头角。后在秦淮河畔结社赋诗、讲学论艺,并参加复社活动,抒发救国抱负,挽救民族危机。随后福王称帝,南明弘光(1645)元年金陵落陷,龚贤一直逃难漂泊, 20年后潜回金陵,选择清凉山作为隐居之地。

  清凉山地处金陵郊外,龚贤购买了一方荒地,建造了几间小屋,在宅居空地上栽花种竹,庄园名曰“半亩园” ,居室别称“草香堂” ,他决定不入清廷,以表誓死爱国的民族气节。从此,龚贤就在半亩园中专心艺事、修身养性。迫于生计开支,他依靠卖字、卖画、卖文苦渡时光,同时招收学生教书创收。期间他著书立说,留下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画诀》 《柴丈画说》等专著。这些著作由于观点新颖而好评如潮,无疑给处在逆境之中的龚贤许多慰藉和鼓舞。后龚贤隐居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都欣赏他淡泊名利的人格境界。

  此时,远在山东曲阜的富家子弟孔尚任正在构思创作传奇《桃花扇》 ,他知道大家龚贤书画俱佳,诗文出众,而且拥有前朝及复社中跌宕起伏的经历和见闻。他还知道龚贤此时生活拮据,难以为继。孔尚任便慕名前往金陵,希望援手这位落难大家。

  龚贤对于孔尚任这位不速之客,由于志趣相投而顿感知音降临,日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龚贤为孔尚任作画题诗,孔尚任为龚贤慷慨解囊,两人相处融洽。

  由于孔尚任还有写戏重任在身,在与龚贤相处的日子中,便见缝插针地请教这位见证南明政权灭亡的过来人。龚贤青年时和复社文人集聚金陵慷慨陈词,与阮大铖之流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清兵攻陷金陵后,复社诸友怀着悲愤的心情与国都依依惜别,龚贤则在扬州、泰州、海安一带寄居漂泊十数年。这段历史一直是龚贤难以忘怀的,他让孔尚任掌握了朝廷官场上许多令人切齿痛恨的故事素材。孔尚任如获至宝,更加关心龚贤的生活起居。

  在龚贤生命的最后阶段,曾有一个颇有权势的奸官向他强索书画,龚贤坚决拒绝,因此受到对方的刁难。龚贤因受到精神折磨而贫病交加卧床不起,不久即含恨离世。孔尚任写下情真意切的《哭龚半千》诗四首,以表悼念。他特别感激龚贤在言谈中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戏素材,因此留下了“野遗(龚贤)自是古灵光,文采风流老更强”的诗句。

  龚贤因贫穷死后不能买棺下葬,丧事全由孔尚任包办料理,不但扶柩归葬龚贤祖籍地江苏昆山,还帮其抚养遗子,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十年后,孔尚任终于完成了名剧《桃花扇》的创作,其中的许多情节就是化用了龚贤在金陵的亲身经历。这部剧作以复社领袖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岌岌可危的弘光王朝为社会背景,借儿女之情表兴亡之故,气魄宏伟,寓意深刻,奠定了孔尚任在中国戏曲史上一代大师的地位。证明了作者在序言中的自述——通过“场上歌舞” ,让观众“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灭于何地? ” ,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的目的。孔尚任从心底感谢龚贤为他总结出南明亡败的历史教训。

  《桃花扇》是继洪昇《长生殿》之后的又一昆剧力作,是作者孔尚任与龚贤忘年交的友谊结晶。 《桃花扇》后来成为经典作品,时人就将孔尚任与洪昇并称为“南洪北孔”,给予了极高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