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天地捕星云
——读吴重生新书《捕云录》《捕星录》
栏目:品读斋
作者:潘江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捕云录》《捕星录》吴重生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文字的信徒

  我和吴重生是相识多年的文友,虽然平时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不多,但“见字如面”,相知已久。

  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主办的吴重生新书《捕云录》 《捕星录》分享会在北京雍和宫雍和书庭举行。谢冕、阎晓宏、张抗抗、邱华栋、施战军、马国仓、何兰生等出席此次活动。88岁的北大教授谢冕现场朗诵了吴重生的诗句,感慨地说:“吴重生的两本厚书,证明我们都活着,捕云也好,捕星也好,诗人用天上的云彩来装扮我们的生活,用天上的星光来温暖我们的心灵。”

  吴重生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他推送的文稿,大多与职业有关。记者很多,既是记者,又是作家、诗人、画家的却很少。倘若再贴上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副院长标签的,更是凤毛麟角。吴重生平时工作繁忙,他的文学创作都是利用睡前饭后的“边角料时间”完成的。

  就在吴重生赠我《捕云录》 《捕星录》当日,他又给我推送了2张微图:一张是诗集《二十岁的纪念》封面,另一张是他二十岁时《写给自己的信(代序) 》 。信中说:“文字的诗你已经学写了几首,人生的诗才刚刚开了一个头……”

  原来,前不久,吴重生的家乡浙江浦江月泉书院邀请吴重生趁周末回乡之际举办了一次文学讲座,前来听讲座的人当中,有一位读者带来了这本吴重生30年前油印的诗集。蓦然见到这份自己献给自己的20岁生日礼物,仿佛与岁月深处的自己重逢。吴重生不禁感慨万千:“30年前的油印诗集,居然有人珍藏至今……这就是我的初心! ”

  人生有梦不觉寒

  在浙江金华新闻界,吴重生出道不晚, 17岁即被招聘为浦江县平安乡政府专职报道员,后转任大溪乡文化员、团委副书记。上世纪90年代初, 《金华日报》子报《婺州生活报》招聘记者,他便毫不犹豫地前往报名。

  人世间有一种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通过时光之笔,将最美的遇见写在心上。吴重生生逢其时,一路上幸运地“遇见”的尽是慧眼识珠的领导,终于得偿所愿。

  立志与成才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吴重生深知自己短板所在。为弥补知识不足的缺陷,阅读、摘抄、背诵、观摩,几乎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 《捕云录》虽记录了吴重生“一种生活的日常性” ,但字里行间并无详细记叙如何刻苦读书的文字。但细细看去,沙里淘金,还是能够“捕获”一些细枝末节。譬如,刚进报社不久,他出差北京,一个人在琉璃厂的一家画廊里观看画展,竟痴痴地看了两个多小时,以至于忘了吃饭。

  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用到什么,我们才去学什么。有一回,吴重生应邀参加金温青年联谊活动。“是夜,皓月当空。两地青年在海滩上载歌载舞,当时约定:每人即兴表演一个节目。 ”吴重生虽不会歌舞,却有一肚子古诗。他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始,一连背了20余首。文学意象中的“大海”和“明月”与现实中的情景交相辉映,居然赢得了阵阵掌声。

  高尔基曾说:“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为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 2005年,吴重生出版书画随笔集《缘溪行》 ,潘絜兹、方增先、吴山明等欣然为他题词。为此,吴重生不无感慨地说:“人生有梦不觉寒。我的梦是畅游墨海的丹青梦,是受到方增先等老一辈艺术家熏陶,传播中华文化的艺术梦。 ”

  致信太阳的诗人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捕云录》剖为“日月光华”“读书笔记”“烹诗煮画”“序与跋”四辑。光看题目,就不难想象它们的内容,活脱脱就是“博学”结下的果实。但我最看重的,还是“烹诗煮画”的新闻性。

  吴重生从金华报界起步,四处辗转,“记”龄三十,既有“老记”的辣笔,又有诗人的慧眼——善于描写人物,擅长以文学的笔法表达新闻事件,打造出一篇篇集新闻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精品佳作。譬如《 “葵神”许江》中写道:“秋夜,着一身风衣的许江像风一样迎面而来,身后是黑魆魆的京西山脉。一落座,我下意识地拉开采访包的拉链。‘要找笔吗?我这有! ’许江解开风衣的纽扣,露出风衣内口袋插得整整齐齐的5支签字笔。‘哇,这么多笔! ’‘是的,我每天都带这么多笔。 ’ ”

  凤头、猪肚、豹尾乃传统写作技巧。 《 “葵神”许江》的开篇,就是亮丽的“凤头” ,不仅吸人眼球,而且抓住了这一专访的关键点:笔。“笔”是用来书写的,“许江有抄书的习惯,有时用毛笔抄,有时用签字笔抄。他热衷于记读书笔记,如果把他的手札堆在地上,比他的人还高” 。

  许江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吴重生专访许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作为文艺界代表之一,许江无疑是“典型人物” ,很有“新闻” 。然而, 《 “葵神”许江》通篇阐述的,并非许江“高、大、上”的幸福感受,而是一位“书写者”的阅读感悟,站位高,切口小,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荐的“知青书单”对他们那一代人的深刻影响:“逆境教会我们珍惜阅读,我们用阅读回馈自己的生活。 ”

  人物通讯难写,难的是鲜活传神。收录在《捕云录》中的94篇文稿,有不少篇章突破“难点” ,几成范文——微型报告文学。譬如“日月光华”中的《父亲》 《西湖船娘》 ,“烹诗煮画”中的《沈鹏印象》 《燕南园里访叶朗》 《逢鹿觉山深》等等。

  文学是人学。文学评论家彭程如是评说《捕云录》 :“到处都是生活,所有的生活都有相互联系的内存管道。正是经由他人的发现和感悟,我们印证和丰富了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这便是文学始终重视和强调日常描写的重要理由。 ”

  从南往北,吴重生一直保持着行进的姿态,用他的散文和诗传递着光明和温暖。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赞他是“致信太阳的诗人” 。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胸怀使命、在星空下孜孜不倦地赶路的人。尽管今年已是他的知天命之年,我依然要用“前程远大”来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