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当代中国的历史见证与理论建构
栏目:品读斋
作者:张明浩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影像当代中国的历史见证与理论建构

——评《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

《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
陈旭光 范志忠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出版

《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
范志忠 陈旭光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出版

  疫情期间,中国影视依旧在砥砺前行。过往具有影响力的影视剧,它们的成功之道与不足之处为影视行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照。由陈旭光、范志忠主持编写的《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 《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 (以下简称《蓝皮书》 )也步入第二届。两书分别以影视界50位权威专家甄选的10部影响力电影、电视剧为标本,以点带面,在完整勾勒中国影视地形图的同时坚持整体意识、行业意识、问题意识的写作观念与切实务实的理论建构,深入文本,细致分析,为中国影视的今后发展提供了蓝本,更成为当代影像中国的历史见证,为今后学界、业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当代以至后世留下了一份“立此存照”的时代记录。

  理念:整体意识、问题意识与案例研究

  陈旭光在《存在与发言》一书中强调“任何研究既要呈现对象‘如何’ ,更要试图探究‘为何’”,同样, 《蓝皮书》亦体现出陈旭光、范志忠从探究“为何”出发的问题意识、整体意识及“案例研究”的写作观念。

  纵观《蓝皮书》的总体布局,从整体影视现状分析、梳理到影响力作品个案研究,层层递进、相得益彰,既可以使读者在导论中对中国影视整体格局与年度总况了然于心,又可以使读者在个案分析中对“影响力影视剧”的成败有全面、立体、深入的认识。在《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 》中,陈旭光在导论中为读者绘制了由“现实主义美学”“新主流电影”“新口碑时代”为关键词的中国电影地形图。在《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 》中,范志忠亦描摹了转型阵痛中的中国电视剧地形图,并简要分析了本年度的献礼片、宫斗剧与谍战剧,给受众以整体布局把握。

  细读《蓝皮书》的案例分析,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到撰写过程中贯彻的问题意识、整体意识及“接地气”的务实求实精神。 《蓝皮书》的写作特点与方式是从艺术(剧作、结构等) 、美学、文化、产业(投资、营销、运营)等方面对年度影响力影视进行剖析式解读与案例分析,写作重点是探究年度影响力影视剧为何进入年度影响力排名前列,其写作的重要意图是给剧作者、产业工作者以某种可能的借鉴。其案例分析呈现出从整体出发、从论到点、全面深入、立体呈现、多元解读的样式。值得强调的是,编者从理论到产业、从工业到美学,最后加之全面整合性评估,不仅保证了《蓝皮书》的易读性,亦保证了其学术性与专业性。例如《我不是药神》的研究立足于现实主义创作与类型叙事的新高度,认为影片正确处理好了“真实性”和“类型化创作”的冲突,并且人物塑造精准独到、引人共鸣,使影片获得了较高的业界口碑;《红海行动》的研究立足类型叙事、暴力美学等视角,从影片文本中窥见了其书写主旋律、助力国防教育、建构国家海外形象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为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可参照文本; 《无名之辈》的研究从底层叙事方式、黑色幽默风格入手,对其爆款制片与口碑营销的成功运营之道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进而为今后小成本电影制作宣发提供了可借鉴蓝本;《延禧攻略》的研究则重点从“宫廷美学”细化分析,并强调了在互联网时代下文本质量、 IP重构、“圈层经济”对电视剧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我们不难发现, 《蓝皮书》的案例分析并不仅仅止步于影片本体研究,而是以电影/电视剧为“窗口” ,对社会文化变迁、受众审美之变等进行人文价值、哲学等诸多方面的高度审视,进而扩展了文本的涉及层面,使研究的覆盖范围更广、层次分析更深、对比观照性也更强。

  综上不难看出, 《蓝皮书》无论是在总体书目大纲布局方面,还是在撰写案例分析的框架建构上,抑或是在针对不同影视作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研究上,都呈现出此书从行业整体把控、从具体问题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整体研究意识。

  旨归:探求“可持续发展”之道与建构电影工业美学

  《蓝皮书》立足“服务影视业”的宗旨,每个案例分析都囊括了成就与不足两个方面的价值维度,并且引入了主创人员的第一手访谈资料,访谈涉及影片立项、制片、创意、宣发等多方面内容,夯实了判断的客观性与有效性,进而使研究结果针对性更强、准确性更高、分析也更透彻,力图探询成功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为影视行业发展提供镜鉴。例如《江湖儿女》的研究在肯定“贾樟柯叙事宇宙”中的“互文景观”“真实美学”的同时也指出了影片“类型叙事”与“作者风格”交悖的问题; 《无问西东》的研究在肯定其数据库叙事、跨类型性、新主流创新性、完整宣发链条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四线叙事稍显繁多、影片成功之路似乎难以复制的问题;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研究在肯定其探索式影像风格、类型杂糅的“反叙事”性特征的同时,也指出了其营销策略混淆目标受众、叙事策略与观众较难匹配的问题;《影》的研究在肯定张艺谋向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回归、对电影工业美学精神理念趋同与践行的同时,也指出了影片人物塑造的扁平化、意念化,思想深度的欠缺等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蓝皮书》的书写立足并且贯穿“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建构与实践,为读者在研读案例时勾勒了一种建设性的理论版图。与远离现实实践的批判理论不同,也与往往多数据却弱分析和理论指导的业界年度报告不同,《蓝皮书》对“电影工业美学”的自觉式理论建构方式是一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有容乃大、兼收并蓄,并试图积极入世、服务影视界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强调“既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文化品格基准,也尊重电影技术水准和运作上的‘工业性’要求,彰显‘理性至上原则’ ” 。例如《我不是药神》的研究表明影片在创意、生产、营销等层面完美地体现了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红海行动》代表了我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升,开启了电影工业美学的新篇章;而《邪不压正》“作者性”与工业性的对峙也可谓给了当下电影人创作方面的反思,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践行电影工业美学进行作品创作的重要性,《影》 《江湖儿女》 《狗十三》 《无双》等作品的研究亦从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视域出发,并自觉加入到理论的争鸣、实践与建构之中。

  综上所述, 《蓝皮书》精心绘制了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的生态地形图,极具学术研究价值。两书在案例分析中,立足工业与美学并行、艺术与商业同步、娱乐与思想交汇、人文与科学融合,体现了“服务影视”“促进影视行业可持续性发展与质量提升”为主旨的人文取向和务实精神。在中国影视行业高速发展但又问题丛生的当下,《蓝皮书》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研究价值及启发性、案例式意义将会在中国影视的发展中渐次呈现并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