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高家堡之缘
栏目:笔荟
作者:高建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髙家堡镇与我和我们家族有深远的渊源,深厚的感情。在我刚听懂话的时候就常听大人说起高家堡,那时候还不知道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神木县城都很少有人提起,总认为高家堡是个很大的城市,很了不起的地方,全村有见识、有能耐的大男人每年都要去高家堡赶集多次,买卖农副产品和家畜家禽,那时不少人把能常去高家堡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就像现在的农民到北上广和出国旅游一样那么高兴,真正成了我童年时期一直向往的好地方。

  我家在秃尾河中上游的瑶镇村,上世纪一直是区乡政府所在地, 30年前四周都是黄沙,属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距高家堡镇40公里,没有公路,也没有水路,更无铁路,只有人畜沿河东岸走出来的便道。记得第一次去高家堡是1972年冬天,那年我15岁,一个在乔岔滩乡工作的本家哥哥结婚,我作为家族代表之一,跟随本家大哥去引新娘。我家到乔岔滩100多华里,全程步行,我第一次走这么远的地方,可我听说路过我向往多年的高家堡,不但没害怕,反而很高兴。

  冬天的陕北天高云淡,寒风刺骨,我和本家大哥清晨就出发,

  到中午才走到古今滩村,还不到一半路程,饥饿和劳累感已很强烈,很想坐在沙坡休息一会。那时出门不带干粮,大哥知道我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肯定饿累交加,就带我到该村一户他熟悉的农民家休息吃午饭。那个年代,到处都缺吃少穿,但秃尾河两岸的农民都很厚道。我们两个进家后,听说还没吃饭,炕头坐着的女主人很快下地烧火做饭,半小时后热腾腾的红薯和窝头就端到炕上了,我们吃完主食后,又吃了一碗和菜饭。吃饱喝足就出发,太阳下山了,我们才看到高家堡北城墙。因为还有20多里路,不能进城逛了,只能遗憾地往乔岔滩走,晚上八九点才到目的地乔岔滩乡供销社,当时已累得寸步难行了。吃了晚饭我就睡觉了,因为第二天凌晨四点就要出发,再步行30华里山路到新娘家去引新人,按风俗必须赶在天亮到新娘家。

  那个年代,陕北农村迎娶新人没有汽车,拖拉机和摩托也没有,即使有也没公路,最好的就是骡马。我半夜起床,喝了点水,就和大哥及新郎官拉了一匹枣红马出发了,走了一段后,他们心疼我,让我在崎岖的山路上骑马,他们当马夫。到新娘家天已大亮,我们走进土窑洞,院里院外有很多人,很热闹,我们吃了新娘家准备的荞面饸饹炸油糕,那时穷得没有酒席可言。在迎新娘回乔岔滩的一路,我成了马夫。完成娶亲任务的第二天我们返回,路过高家堡古城,在我的请求下进城转了一圈。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么大的古城,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东南西北,稀罕得左顾右盼,看什么都很新奇。正遇集市,城内城外人头攒动,主街道两侧都是门市,卖什么的都有,就是我身无分文,只能过过眼瘾。不过让我首次感到城镇和农村的差距,认识到高家堡作为陕西省名镇名不虚传。该镇位于神木市中南部,距神木市区65公里,总面积794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镇,人口45000多人。高家堡古城作为重要的边塞名镇,秃尾河、永利河绕城而过,榆神路、神佳路交汇过境,古城墙保护完好,城内建筑古朴典雅、蔚为大观。清到民初,南街最为繁华,至今大部分铺面保存完好,东西南街都有巷道互通,形成三街十六巷。居民建筑群为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既有京式四合院,又有前庭大院、楼院等,距今近600年。

  又过了三年, 1975年秋末冬初,我第二次去高家堡。这次去的任务是侍候我的小爷爷,他老人家已70多岁,幼年因多病,家人请神官跳神治病,神官说只有出家才能保命,我的老爷爷只好把他送到高家堡镇无量山上的无量殿当和尚。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未娶妻,共产党破除封建迷信后,他被安排在庙所在地村落户,找了一个寡妇为伴,没有生儿育女,老伴去世早,他一个人生活。这年秋末冬初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我的父辈们不是当队干,就是在国家单位上班,都不准请假,只好派我去侍候。我一个人步行到距离高家堡镇3公里的无量山上的一个小山村,一路上映入眼帘的去过秃尾河东岸沿河都是耕地,留下秋收之后的景象,农民家房前屋后偶尔看到已落叶的柳树和杨树,沟两面放眼望去全部是一片荒凉景象,几乎看不到一棵树、一株草。

  到了无量山上,也是一片荒凉。经过询问遇到的村民找到我小爷爷的家,一孔面南坐北的土窑洞,窑洞很小,门窗都很小,走进去给人一种暗无天日的感觉,除了两床破烂的铺盖,很少的做饭家具,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他老人家当时已不能下地吃饭和大小便,之前几天是邻家、也是他的一个徒弟给送饭吃,我去后吃喝拉撒都要我负责。之前我没有做过饭、洗过锅,端屎倒尿的事想也没想过。炕上躺的老人要吃喝拉撒,自己也要吃喝,没做过的事也得学着作。做饭洗锅倒不是很难,最难最怕的是每到夜晚,窑内窑外一抹黑,人生地不熟,有时半夜起来扶老人家撒尿,真的很害怕。有时到了白天真想跑,可看到炕上那可怜的老人,想到自己到此的责任,再难再怕也要坚持下去。有时老人想吃镇上门市和食堂卖的吃喝,我下山去镇上走街串巷给买。这也给我提供了游览古镇的机会,当年古镇与当今的现代化城镇不能比,但与其他乡镇所在地相比,有天壤之别。县城卖的商品这里都能买到,县城买不到的东西这里有时也能买到。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家突然想吃西瓜,我说现在哪来的西瓜,他给我说,到镇上哪条街哪条巷,找几号院的某某某家去买,这家在地窖存放西瓜,到过春节都有。我根据他提供的地址去找,真的买到一个西瓜。我高兴地拿着西瓜就往山上跑,一到土窑洞我就打开西瓜让他吃,他高兴地吃了好几口。

  要说我们家族与高家堡的渊源,真是有说不完的事。除了上述人和事,我的二姑姑也嫁给高家堡名门望族之一康家的大儿子康恭庵,两家结亲后经常来往。我二姑夫是神木市知名人士, 1927年考入西安中山学院,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高家堡地下党组织建设和高家堡解放作出较大贡献。我叔父和我们家族有多人是高家堡的女婿,可以说我们瑶镇高家与高家堡人几代接亲,代代相亲。

  1983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榆林日报社工作后,到神木采访,回家探亲,多次路过高家堡。上世纪90年代前,高家堡还是交通要道,到榆林和西安如坐班车,高家堡是必经之地。那时榆神公路还是砂石路,路况很差,车况也很差,神木到榆林只有100多公里要走大半天,要在高家堡吃午饭。车站旁边的食堂就卖两样饭,不是面条就是烩菜馒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神府煤田的发现和开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榆神公路新修时改线,绕过高家堡。特别是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后,髙家堡镇进入新世纪后,逐渐失去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的旱码头地位。集市也没有往日的热闹繁华,多数商户到县城、省城或周边城市经商办企业。加之该镇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一批批青年人考上大学或中专到党政事业单位和国有、民营企业工作,老城区和乡村的常住人口大多数外出打工,主街道和一些巷道的门市大部分关闭。自2011年陕西省文物考古队开始调查和发掘4300年前的石峁古城遗址,才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人流。

  2018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宣布:以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中包含的丰富考古资料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实证,并将写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再加上高家堡保护完整的古城,还有唐代幽陵府、万佛洞、千佛洞、红崖石刻,明代中兴楼、十字街、京式四合院等文物古迹,使该镇的文化旅游价值大大提升。2017年该镇被被评为陕西省文化旅游特色名镇,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高家堡古镇不仅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现代文明和文化价值。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髙家堡镇就是电视剧中原西县城的取景地。电视剧热播后,进一步扩大了古镇的知名度,慕名到古镇旅游的省内外、国内外游客一度迅猛增长,车水马龙。

  4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高家堡镇的发展变化, 2016年我开车带家人专程去该镇旅游观光,那天正遇假日,游客人山人海,停车场和公路两侧到处是小轿车,吃饭也要排队。一家人用多半天时间游览了古镇风貌,第一次到古镇的家人都感到很震撼,惊叹陕北还有保存这么完好的古镇。

  近年来,神木市政府加大了对该镇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如今我从老家出发到高家堡,一路都是柏油路,放眼四周,路边绿树成荫,秃尾河两岸已全部绿化,看不到一片黄沙,农民的房屋也全部是楼板房或二层小洋楼,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