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不落别处”
——《宋代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研究》之雪景图阐释
栏目:书中艺
作者:查律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画分人物、山水、花鸟三科,而其中以山水画为大宗。山水画直接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大化一体而游的基本态度决定了道家对山水画的总体性影响。中国画以宋元为高峰,两者也有着自己的特色。由五代向宋发展的中国画同时也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宋代勃兴的禅画便是在禅宗美学影响下特有的艺术景观。新近河北大学刘桂荣的《宋代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研究》一书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作者从宋代禅宗美学和禅画的生成语境出发,从哲学美学观念和艺术精神立基,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禅画进行了专题性的诠释,其中禅意山水之雪景图的解读禅趣独特,彰显着宋代禅意山水的特色和作者研究之向度。

  从认知的角度看,自然山水有四季之分,雪景图是其中一个季节景物特征的表现,但作者对雪景图的诠释超越认知层面,指出中国古代画家呈现一定的物象但又超越这一物象,处处在言“天”而实际在言人,将人放在天地宇宙时空来言说其生命的存在和展开,雪景山水表现的是自然之雪,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轻歌,是其性灵的曼舞,呈现着美妙的禅境。这种视域中清空、净洁的雪景形象便成为画家心性的写照。

  在这净洁萧散的画面形象之外所寓的哲思是很深切的。书中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清明静净的人性依归。书中将“雪”喻为智慧的渊海,将雪清寒冷寂、滢澈洁白、深邃内敛、静空纯无之质读作画家心灵之法身、生命之渊亭。这样,雪景山水不仅有道家“静明”的审美表现,儒家“坚洁”之君子人格的追求,落实在画面上更是一种对“纯净”境界的直观,这应该更能与禅宗内心本净的认识与追求相契合,凸显了雪景图创作者对清明静净人性的理想诉求。

  其二,寂寞生命的宇宙生存。雪景是隐人迹的世界,无人是清寂的,而孤者则更显其寂寥,对此作者认为雪景画彰显了对现实生命的超越,而这超越所成就的正是这些迥然出尘的对纯然生命追求的艺术心灵。画境之寂寞不同于现实中的个人情愫,而如作者所言是寂静中的灵动,清寒中的温润,是孤寂中的天趣。中国的水墨山水是通过达到一定要求的笔墨来呈现所绘物象世界的,笔墨的形神与所成物象的形神共同呈现了画面的生命形态,雪图画境之寂寞体现了画家对现世生命状态的体味,以及对生命宇宙存在的哲思。

  其三,幻化空无之生命追问。雪花飘落瞬间化为空无,所以雪被称为“须臾之物” ,作者将雪的这种幻化空无的特质诠释为禅宗“本来无一物”之性空,此种体悟可谓是禅宗思想更为深层而本质的层面。只有离开对物象细节的留恋,对物象实有的超越,才有可能进入“逸”的境地,极致的“逸”才能与“空无”有着更为直观的关联。从传世的作品来看,能有这样画意的作品并不多见,但稀有之画作更能体现这种生命之终结探问,这也是雪景图的最高境界。

  理论是“灰色”的,面对生命直现的艺术作品,解读往往是被动的。而思想,在由纸笔呈现的无言画面中,又有几多可以确切指陈出来的呢? 《宋代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研究》一书试图对本身都难以准确表述的“禅宗美学”予以阐述,对宋代禅画进行解读,揭示了可观而难道的“禅画”意蕴,以此导向生命之思。这里所举的对雪景图解析的概要,能够大致地让我们了解本书的着力方式,而书中丰富的内容必须在阅读之后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价值和意义。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是唐代居士庞蕴之语,庞居士视域中的片片雪花不问归处,只是自在飘舞,只是纯然呈现,这即是禅宗之“自性” ,中国艺术中特有的禅画,就是这种“好雪” ,读画,就是妙明本心、澄明生命之真性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