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天津奇人又回来了
——冯骥才《俗世奇人全本》出版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马李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俗世奇人全本》插图

  要说天津人是什么性格?那得听听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作家冯骥才是怎么说的:“天津是码头,是中西碰撞的地方,天津人豪爽、义气、调侃、幽默、斗气,但是斗气不较真。 ”在《俗世奇人全本》中,冯骥才写的人物追求一个共同点——天津人的性格。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冯骥才先后创作了54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其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也展现出我国民间文化的精巧技艺与其中蕴藏的智慧。1月1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俗世奇人全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冯骥才在现场说起天津的奇人俗世如数家珍:“天津人不说精英人物,说泥人张、说狗不理、说市井奇人,天津人佩服自己身边有本事、有能耐、性格‘各色’的人。我喜欢因为这样一个群体造成的集体性格,所以碰上这样的东西我自然就要写。 ”

  这些市井奇人,有冯骥才自己生活中碰到的,有城市里的人都知道的传说,此外,冯骥才还喜欢聊天,他会从聊到的契机出发进行虚构,他在活动现场就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我下班骑自行车,路过一个岗楼,那时候警察都坐在圆柱形的岗楼里,一个老大爷推着自行车,车后面绑着一堆木头。这个老大爷因为穿着棉裤,一步一迈没迈上车去,又迈一次又下来了,迈了三次都没迈上去。这时候那个警察有点替这个老大爷担心,因为过往的车辆很多,如果是外地人会说:‘大爷,这个地方车太多,您那边去上,别把您碰到。 ’天津人绝对不这么说话,警察把岗楼的玻璃门拉开,笑了,跟老大爷说:‘大爷,您要想练车,您找个背静地方练去。 ’天津人平常都这么说话,正话反说,所以天津人才出马三立,所以相声就出在天津了。 ”冯骥才在叙述《俗世奇人》小说的时候,追求把天津人的气质放到小说的语言里。他说,我追求的不是天津味儿,我追求的是天津劲儿,就是天津的那种精神。我写的时候经常笑,我“犯嘎” ,我喜欢写这样的小说,过瘾。

  《俗世奇人全本》的前身是冯骥才1994年在《收获》上开始发表的《市井人物》 ,到2000年增补几篇总共18篇出版,正式命名为《俗世奇人》 。2015年冯骥才新写18篇该系列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俗世奇人》 (足本) ,至今发行量已经超过100万册。2019年,冯骥才又创作了《大关丁》 《弹弓杨》 《孟大鼻子》 《齐老太太》 《旗杆子》等18篇“俗世奇人”新作,所以此次呈现的全本一共有54篇。

  很多畅销长篇小说销量都难望《俗世奇人》项背,人民文学出版社加上作家出版社的版本, 《俗世奇人》的总发行量已经超过500万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曾说,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足本)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标志着微小说创作传播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俗世奇人》的写作中,冯骥才自陈慢慢找到了一种写作的方式,即通过一个特别巧妙的故事把一个独特的性格挖掘出来,而一个巧妙的故事底线是意想不到,上限是匪夷所思。

  然而,“全本”恐怕仍是未完待续的,冯骥才的解释是,不是他要写小说了,是小说来找他写,这契合他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概念,即作家的生活都是不经意积累下来的,而非寻找得来的。他说:“为什么在上世纪80年代爆发出那么多文学作品、那么多的文艺家,是因为那之前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压抑,所以一定要爆发。二十多年来我在全国各地调查的时候,遇见各式各样的文化和创造不同文化的老百姓,这块土地引起很多我对文化的体验、感知、思考,这些东西在我心里都积累着。现在写东西反而比我以前一直不停地写、寻找题材写更自然一点。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潘凯雄认为,这次补的18篇小说整体篇幅比以前更长一些,里面对人物的刻画、对生活场景的描述比以前更丰满、更有想象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冯骥才不仅是作家和文化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专门为《俗世奇人全本》 54篇小小说绘制了58幅精彩插图。冯骥才画他喜爱的天津人“特别来劲” ,这些插图灵动活泼、简洁鲜活,人物跃然纸上。前十万册《俗世奇人全本》每册还配有一盒扑克牌, 54张扑克牌上面是54张精彩插图。

  发布会上,冯骥才向河北省阜平县103所中小学赠送了200余册《俗世奇人全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向阜平县赠送了10万码洋图书,希望为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