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的龙
栏目:笔荟
作者:李明忠  来源:中国艺术报

  铜梁得名,不因境内盛产铜矿,而因境西北有道山梁,宛如游龙盘卧云端,在朝阳的光辉下,其色如铜。铜梁扬名,与龙有关。这座位于重庆西三环的区城,以龙名世。

  铜梁处处有龙。桥栏雕龙、廊柱盘龙、公园塑龙,学校开课舞龙。商铺开张,玩金龙讨吉利;新婚闹洞房,舞柑子龙求子嗣;每逢端午,江上有龙舟竞渡;每遇大旱,村中舞黄荆龙祈雨;秋收后,田间锣鼓喧腾,村民耍稻草龙庆丰收;春节时,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各色龙舞风云际会。在舞龙的锣鼓声中,村民走出闭塞的村野,南下北上,漂洋过海,快意江湖。

  最著名的大蠕龙,又称庆典龙。从1984年10月1日以来,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国家庆典中,经常能看见铜梁大蠕龙的身影。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铜梁九龙方阵以八分零六秒的时间,从东红墙根舞向西红墙; 60周年国庆之夜,大蠕龙第三次舞进天安门前气势恢宏的画卷; 70周年盛典,九条六十米长的大蠕龙,流淌着赤、橙、黄、绿、青、蓝、紫、金、银九种艳丽的色彩和光波,迎着一顷顷欢呼的声浪,穿梭起舞,聚焦了天安门城楼上惊喜的眸子,牵动着广场上怦怦跳荡的心。

  铜梁大蠕龙频频亮相于国家庆典,在于道具的精美和舞蹈语汇的宏大。传统的龙双唇紧闭、干瘪而短。铜梁大蠕龙龙口大张,气势恢宏,龙身滚圆壮实、鲜活颀长,鳞甲彩绘,富丽堂皇,须髯飘飘,流鬃飞扬。大蠕龙长六十米,有龙的神圣威仪,是广场艺术的上品,组成九龙方阵,铺开一千余平方米的画面,视觉冲击力排山倒海而来。龙出场,回环往复铺满场地,依旧是见首不见尾;龙起舞,腾挪盘旋,翻飞疾走,挥洒着具有弹性张力的彩墨线条,奔涌着变化百出的惊喜构图。大龙舞的秘诀是圆、缠、滚、腾。那圆,柔和、圆润,有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那缠,人依龙,龙恋人,俯仰盘旋天翻地覆;那滚,人与龙扭结迸发,贴地如螺旋前行,舞天似云卷云舒;那腾,凌空驭风逍遥遨游。

  在中华世纪坛落成的庆典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暖场节目的表演中,在巴黎、伦敦、温哥华、纽约、东京等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上,铜梁大蠕龙代表中华图腾,向五大洲传送中国人民和睦天下的美好愿景。

  火龙就是玩火,又叫狂欢龙。火花映红节日的笑脸,引爆动地的欢声。

  夜幕降临,在广场中央、十字街口,一盘盘火炉烈焰腾腾,熔化着滚沸的铁水。锣鼓响起,火龙登场,舞龙人系着红头巾,下穿红短裤,足蹬平底鞋,半裸身子冲向火海。打花人手持铁勺,舀出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横着木板奋力一击,啪,东边红了一片天,啪,西边飞溅一蓬火。铁花密密麻麻,闪烁飞射,呈圆弧状劈面而来,舞龙人眉不皱、眼不眨,铁花越密集,舞得越起劲,即便是肌肤烧灼,也不畏惧。铁花飞向观众,落在头发丛中,烧出煳味儿,击在脸上,烫得发麻,人们往后一退,却又往前一涌,去迎接那火:舞龙的铁花能烧去晦气,烧出好年景,烧出好运来呢。观龙人不停地抖衣领,弄头发,蹦跳双脚,在躲闪中笑迎。

  竞技龙是铜梁龙家族的新宠。芳龄二十多岁,其特点是短小,演员少,十八米长,仅十人玩舞。舞蹈追求迅捷和力量,更快、更高、更美、更加花样百出。1994年,原国家体委将竞技龙舞纳入全国体育赛事,委托铜梁研制竞技龙具,制定《舞龙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和评分标准。1999年,铜梁舞龙队获得了“中国国家舞龙队”的冠名权。

  演员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大姑娘,身手矫健,人龙合一,龙乐一体。二十余种舞蹈套路,呼呼旋转,真是神龙百变,眼花缭乱。因其小巧精美,竞技龙还登上舞台,进入艺术殿堂。

  清道光版《铜梁县志》记载了铜梁古时舞龙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 ”每逢龙灯盛会,上川东和小川北的客商纷至沓来,铜梁旅店客满,通衢阻塞。“大足朝佛,铜梁观灯”的俚语传遍巴渝。

  商界、行帮的比拼带来龙灯的兴盛。每逢龙灯盛会,龙灯制品、玩舞花头、表演服饰,甚至连舞龙时得到的馈赠、舞龙后的豪饮都是比拼的内容。渔业帮玩水龙,屠宰业耍板凳龙,铁炉铺舞火龙,绸缎铺奉献大蠕龙,小孩子表演柑子龙,教育界表演十八学士、鲤鱼跳龙门……铜梁龙灯品类逐渐丰富成熟,龙有正龙、彩龙、火龙、板凳龙、蠕龙、荷花龙、孝龙、竹梆龙、黄荆龙、水云龙、二龙戏珠,灯有牌灯、亮狮、开山虎、鱼跃龙门、猪啃南瓜等。

  最初的龙是纸糊篾扎,身躯庞大,舞蹈走“之字拐” ,缓慢蠕动,所以叫蠕龙;玩舞有一点难度也就是砍、缠、钻、跳四个动作,一看就会。舞龙有两支队伍,一是家庭队,往往是父子、爷孙同耍一条龙;一是“窝子班” ,由行帮里的师徒、师兄弟同舞。当场上的人疲累时,观者一拥而上争相耍玩,于是,铜梁龙舞广泛流传于民间。

  上元节舞龙,铜梁有传统的习俗:除夕张挂彩灯,迎春接福。正月初一至初八,走亲访友。初九夜,街头彩灯增多,掀开了龙灯会的序幕。正月初十“龙出行” ,所有龙灯高高举起,招摇过市不玩舞,也不放烟火。龙行之处,商铺和民居门前燃香焚烛,鸣放鞭竹,谓之“接龙” 。所有龙灯去城隍庙、川主庙、火神庙、禹王庙、文庙拜年,在庙前走“之字拐” ,摇动龙头致以新年的问候。正月十一至元宵夜,皮鼓铜锣如春雷炸响,震得地皮发颤,爆竹声如急雨,密如炒豆,笼罩全城。大街两旁、门口、窗口、房顶、树杈、堡坎,凡是去得了人又安全的地方,都挤满了闪亮的笑容。春节多雨,满城人在泥水里追逐欢跳,泥水打湿裤腿糊满后背,全然不顾!笑声洒遍每个角落,欢乐涨红了龙城的脸。

  元宵狂欢的最后时刻,所有焰火一起绽放。烧龙了,舞龙人顺着龙脊浇油。舞龙场一片肃穆,目送神龙升天。龙嘴、龙腹、龙脊突然喷火,夹道花、立柱花和竹筒花一起喷射,形成立体的火阵,烛照茫茫夜空。而此时,一些看客会冲上去摘龙珠、攀龙角,一路跑着送给买主,这叫送宝儿。接宝儿的人家来年定播下龙种,生出贵子。烧龙仪式结束,已是正月十六凌晨。新的一年就在这喜庆热烈、古典浪漫的仪式中红红火火地启程了。

  1984年国庆,铜梁龙依旧是竹篾扎骨架,绵纸裱龙身。两条大蠕龙在重庆装车,因体积庞大,又不能挤压,关不上门,火车站拒运……费尽周折,运抵北京,又因北京风大,二十五个首钢工人玩不动一条龙,于是,扎龙艺人被紧急召去北京为庆典龙瘦身。从那以后,铜梁龙做了一系列改革:用钢丝做龙骨,随意折叠;改绵纸为丝绸,经久耐用;增泡沫显饱满,缀飞毛生灵动;着色改广告色彩绘为纺织印染。革新后的铜梁龙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轻盈美观,日晒雨淋,依然鲜丽。龙舞确立了学术定位:舞出吉祥,舞出欢快,舞出超越腾飞的渴望。在此定位下,大蠕龙走出“之字拐” ,充分展示鲜活颀长的特点:龙出洞,回环奔跑,尽情展示其长;单侧舞,翻飞腾挪自由飞翔;慢游龙,流光溢彩柔婉徐舒;快舞龙,翻江倒海气势恢宏;龙钻圈舞出连环套,蓄势腾飞“叠宝塔” ,得意凯旋“大回宫” ……二十多个套路珠联璧合,张弛有度,大起大落。欢快的民间音乐,激烈的民间烟火,烘托出喜庆的气氛。演员头戴红色簪缨,身穿黄色打衣,腰系黑色英雄带,足蹬红缨快靴,一个个威武雄壮,意气扬扬。铜梁龙舞走出原始的律动,舞出灵秀诱人的情意,扑向时空大旋转的现代季风。人龙共舞,渴望于无垠,逐梦于远方,舞出中华民族腾飞世界的伟大梦想!

  铜梁龙舞“鱼咬尾”“连环扣”的线条艺术,影响了著名音乐家刘雪庵,在他的《中国组曲》 《长城谣》 《远看花》和《惜诵》等曲子中飞舞、盘旋。虬痕龙迹的线的韵律,使得原本有休止符的旋律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传诵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