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苍海平(青海省音协主席):

  藏族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朵,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较高的艺术性。作为口头文字的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男女老少皆适宜的一种歌唱形式。藏族民歌种类丰富,有果谐、囊玛、拉伊、酒歌、弹唱等。情歌(拉伊)是在藏族民歌中占的比重最大,数量最多的民歌形式,情歌是最生动、最感人、最鲜活、最真挚、最能触及人心灵深处的具有丰富情感的民间艺术。这次展演我们将聆听和欣赏到来自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的80多位藏族聚居区最优秀歌手富有特色的原生态情歌演唱,这次展演的特点是演唱的曲目多、演唱水平高、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的情绪高,歌手们用自己优美的歌声表达了对自己民族、自己家乡以及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赞美。本次活动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睦相处,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景象,这也是举办这次展演的目的所在。

才仁巴桑(西藏自治区音协副主席):

  藏族音乐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与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藏族音乐由萨班《乐论》时期以宗教音乐及其理论研究为主的辉煌时期,发展到如今的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原生态情歌、器乐和宗教音乐理论研究百花齐放的盛世景象。通过此次展演我们看到,具有藏族特色的民族情歌音乐作品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此类作品传递着藏族人民的热情与淳朴,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幸福与安康。其中,四川黑水县歌手德青卓玛、云南迪庆州的阿茸、西藏日喀则的普布多杰、青海玉树的阿色布等演唱者颇具风格,突出了藏族情歌原生态唱法的优美旋律和真情实感,更能听出情歌中的幽默诙谐、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此次展演看到,藏族情歌在当今不断更新发展的快节奏生活中,仍然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现状,作为藏族音乐人这是最感欣慰的,同时也看到民族情歌在对情感的艺术表现和传承方面均有着重大意义,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再接再厉,为世界音乐再添一笔中国声音。

何晓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中国各民族的民歌中,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很多,它们固然都可以统称“情歌” ,但其文化功能却不尽相同。譬如藏族的“拉伊” ,傣族的“贯竹” ,傈僳族的“摆时”中一部分(称“辖窝” ) ,怒族的“哦得得”等,实为择选配偶场合中的一种“考试”工具,其功用与目的是通过“对歌”这一行为,来择取在脑能与体能两方面,更具有生存能力优势的个体作为自己未来的伙伴。而另一部分爱情题材的民歌(即“情歌” ) ,如陕北的“信天游” 、宁夏的“干花儿” 、晋西北的“山曲” 、川渝汉族的“神歌” (又称“晨歌” )等歌种中的爱情题材歌曲,其文化功能则与“求偶”这一功利目的并不直接相关。这类“情歌”虽也倾述歌者对异性对象的倾慕、爱恋、相思等思绪与情感,但它们并不进入如“花儿会”“走坡”“浪哨”“行歌坐月”等民俗文化规制下的“求偶仪式”场合,因此其首要或直接的文化功能,并非以“求偶”为鹄的。由“拉伊热”现象我们认识到,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民歌赖以生存的主要土壤。当这个土壤如甘、青、川、滇、藏的藏族聚居区那样保存完好,当藏族的传统婚姻民俗文化依然健全延续,“拉伊”才可能热得起来。

李月红(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藏族民歌有多种类型,情歌是其中最艳丽的花朵,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是恋爱婚姻中情感交流的载体。在不同的方言及生活环境影响下,各地藏族情歌的曲调也不尽相同,它们大部分是从当地山歌发展而来的,如安多地区的情歌,高山牧野风格浓郁,民间称为“拉伊” 。在展演现场,我听到了各地不同的曲调,也反复听到了“拉伊”里面比较典型的曲调,这个曲调由引子和一个乐句的多次反复构成。通俗凝练绝不等于粗俗简单,恰恰相反,藏语情歌内容的丰富,曲调的灵活变异,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藏族文化宝库。其把情感寄托于各种各样的自然人文景象和情理之中,比如历史、传说、大自然、伦理道德、亲情爱情、人间道理、积德行善、生产知识、生活常识等。曲调方面的即兴编词对唱,使得每一个歌手的每一次演唱都成为母体旋律上的再创作。所以这几天我也看到,每当那华丽的引腔唱起,牧民们就会闻声聚拢,激动的情绪写在脸上。情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婚恋功能下降,传承面临挑战。今天的交流展演必要性不言自明,因为情歌是情感之歌、生命之歌、希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