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一种季节性的文学
栏目:雅趣
作者:刘勇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学是有季节性的,在不同的时区中流转绵延。不同季节的文学有不一样的情怀和不一样的气质。我不敢确定什么文体、什么作品就一定对应什么季节,但在我看来,词就是一种典型的青春文学。可以说,词对青春季节的抒写最有感觉、最有灵性,也最有活色真香。南宋词人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有所谓“春风词笔”的说法。他的《暗香》写道:“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即以此词而论,“春风词笔”如同文坛传说中的五色仙笔,再现了词人青春时节在皎洁的月光下梅边吹笛,与恋人一起折梅的旖旎情事,令人心神摇曳,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明末云间词派巨子陈子龙认为:“吾等方少年,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娈之情,当不能免。若芳心花梦,不于斗词游戏时发露而倾泻之,则短长诸调与近体相混,才人之致不得尽展,必至滥觞于格律之间,西昆之渐流为靡荡,势使然也。故少年有才,宜大作词。 ” (彭宾《二宋唱和春词序》引)虽然是从文体的独立自足性、近体格律与曲子词的分野立论,但词对“芳心花梦”的聚焦确乎是一个当行本色的命题,换言之,词可以“靡荡” ,可以尽展“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娈之情” 。崇祯年间,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云间三子”的“斗词游戏” ——春闺风雨之艳词,即同题唱和《幽兰草》词集就是三位少年“芳心花梦”的倾情抒写。如陈子龙《少年游·春情》 :“满庭清露浸花明,携手月中行。玉枕寒深,冰绡香浅,无计与多情。奈他先滴离时泪,禁得梦难成。半晌欢娱,几分憔悴,重叠到三更。 ”这首词写他与恋人柳如是欢爱的缱绻,离别的伤感,别后的相思,深透无比。所谓“当春乃发生” ,“春风词笔,芳心花梦”的绽放是与青春的季节相伴而行,相生而发的,一旦“何逊渐老” ,便意趣阑珊,归于萧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得好:“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要眇宜修”出自于《楚辞·九歌·湘君》 “美要眇兮宜修” ,原意指湘水女神湘夫人天生丽质,又擅长修饰,内美与外美浑然一体。王国维这里以美人喻词,照他看来,词最大的美感特质就是女神一样的青春之美,“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李清照《念奴娇》 ) ,以之专注情致,拨弄情性堪称新色照人,所谓“词之言长” ,即在于词细美幽约,工于言情。

  词的原生态是曲子词,即流行歌曲。就词之体性而论,有才人之词,有词人之词,有英雄之词,有学人之词,等等。虽各有各的品格,各有各的美感,就中最可意的莫过于词人之词。它是纯粹的性灵文学,任情而发,或既香且软,或健笔写柔情,在接受的过程中不断被激活,被释放,绵延成美的永恒。当古老的曲子词吸纳了现代的艺术元素,在歌手的多元演绎下,便衍生为新的经典,如邓丽君的唐宋词歌曲《几多愁》 《有谁知我此时情》等,俨然与当下的流行歌曲交相辉映,合之双美。

  自花间派以来,词对青春意绪的歌唱就摄人心魄。适如南唐词人冯延巳《鹊踏枝》所咏叹的那样:“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青春的情怀如天上的流云飘忽不定,有恋人缠绵的相思和黯然销魂的离别,有闺中少妇的惜花心思,有仁人志士的豪放之音和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等等。如花间鼻祖温庭筠《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佳人离别的忧伤,夜半的无眠,流光的迟暮,编织成绝美的短歌。再如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难怪琼瑶的言情小说《一帘幽梦》从这首词撷取了灵感和意境,虚构成凄美的爱情故事,也难怪《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归来》 《海棠依旧》等现当代影视作品喜欢从唐宋词中取名,令人浮想联翩。

  词人对于青春的流逝尤有一种超常的敏感,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请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花开花落,惜花怜人,全涵茹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和“绿肥红瘦”的叹息之中。豪杰之士如辛弃疾则对春光的流逝有一份难以言说的焦灼,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 ” 《汉宫春·立春日》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春归无觅,芳菲消歇,听着杜鹃啼血般的哀鸣,心中的惆怅如解不开的连环。他有时亦能摧刚为柔,以比兴的手法寄托青春虚掷,壮志难酬的伤痛。正如常州词派张惠言《词选序》所说:“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 《祝英台近·晚春》就颇有代表性:“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此词以男子作闺音抒写春怨,温柔狎昵,“层楼风雨,片片飞红”的意象世界中蕴含着志士流年虚度的哀感。

  即便是回忆性的词作,所谓“桃花人面型”的抒情模式,词人记忆最深的依然是青春时节的美丽往事。如晏几道《临江仙》 :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纵然彩云易散, “落花人独立” ,爱已成往事,但那个春天“小蘋初见”的第一印象早在心中定格。

  曲子词中文人悲秋的作品诚然不少,其实秋天的摇落之恨跟青春的流逝有直接的关系,正如庾信《枯树赋》所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抑或憧憬,抑或感伤是词人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正因为有青春季节繁茂的多元况味,才有悲秋的萧索。

  从理论上说,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可以写词读词。但青春的语境有激情,有梦想,有感伤,最能入情、入境、入心。在我看来,青春季节创作或阅读青春意境的绝妙好词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一旦错过就再也寻找不回来了,就像蒋捷咏叹的那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 《一剪梅·舟过吴江》 )青春一去不归,纵然载酒买花,“老夫聊发少年狂” ,也只是佯狂谑浪而已,绝非真正的“少年狂” 。细数《全宋词》 ,刘过的《唐多令·安远楼小集》写得最为戳心:“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江山依旧,天心月圆,而二十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青春飘逝得无影无踪,唯有一腔感慨付之倚声,读来不禁为之动容,为之泫然流涕。

  时至当代,中华诗词大有复兴之相,诵读弦歌之风盛行,但沉吟其中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常常陷溺于手机和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对诗词经典缺乏热情,鲜有问津。词是青春季节的文学,一旦错过就不再。多徜徉于曲子词的青春意境,能增强生命意识,及锋而试,放飞青春的梦想。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