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清秘阁旧事
栏目:雅趣
作者:韩修龙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 、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 、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

  清秘阁是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一家老字号,清秘阁几经兴衰流传至今,虽数易其主,但清秘阁店名一直未变,已有650余年的历史。

  说到张之洞与清秘阁的关系,《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一书不可不知。此书收录的是张之洞致其同乡、 “清流”干将张佩纶的六十二通书信及两首诗稿图片等,内容主要为两人相约前往琉璃厂搜购古玩、书画、文献和交流鉴赏心得等事,反映了二张当年交往的频繁和密切程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年二张及京官们在公事之余的日常活动状况。

  有必要介绍一下张佩纶,其人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直隶丰润县齐家坨人(今河北唐山丰润) ,与张之洞有同乡之谊。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侍讲,晚清名臣。张佩纶早年在京城与李鸿藻、潘祖荫、张之洞、陈宝琛、宝廷等同为“清流” ,以弹劾大臣而闻名,又为李鸿章女婿。堂侄张人骏历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为袁世凯之亲家。孙女为近代著名作家张爱玲。

  在《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中,即有一手札谈到琉璃厂清秘阁,其云:“尊侯大愈否?袁江画、英夫人楹联并奉上。英联昨日在清秘阁所得,价十千。绳庵仁兄。之洞顿首。廿二日。令兄均此致意。 ”

  此札是写给张佩纶(绳庵)的,首先礼貌地问询了对方父亲的病情(尊侯) ,然后说在清秘阁淘得两件心头之好,一为袁江的画,一为英夫人的楹联。最后还不忘顺便向佩纶的家兄致意。袁江(1662 - 1735),字文涛,号岫泉,清代著名画家。雍正时,召入宫廷为祗侯。袁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的画家之一,原为宫廷画家,转工山水楼阁界画。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英夫人,莫能详知。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即封夫人,或许其中有善书而名世者。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当年清秘阁不仅出售文房四宝,还挂单出售书画作品,且都会是好东西,有级有品。

  张之洞与张佩纶的乡谊不一般,也不仅仅是乡谊,更当是志同道合,三天两头就要泡在一起。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二十日,张之洞在晋抚任上所上奏的《胪举贤才折》中,所荐举的第一人即是张佩纶,并称其“内行纯美,秉性忠贞,清鲠不阿,能谋能断,诚挚可以共艰危,警敏可以应急变,内政外事皆所优为,请其志节才略,实为当代人才第一。 ”而在马江之战中,张之洞还曾派广东的兵马驰援张佩纶。

  在《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中,有不少函件,也可以看出二张的关系程度。张之洞年长,张佩纶曾向张之洞请教书法,某日还在佩纶府上出手示范书法用笔,却是看上了手上的那支羊毫笔,归来是越想越爱,便濡毫致信索要,“乞敢辍赐,不罪” 。志在必得,还不许人家对他有意见。又有一函,读来忍俊不禁,某日张佩纶游张家口,带来些熏肉,分赠部分给张之洞,张之洞吃过大喜,遂致函夸说“信是香美” ,然笔锋一转,笑曰“但不免如审配所云,但恨少耳” 。引经据典,把三国的故事都搬了出来,说若是多送点就好了。

  张之洞当年光顾清秘阁多少次呢?这还真不好说。在《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里就有张之洞光顾过清秘阁的迹象可寻,兹选数札列此:“晴暄可喜,专候同游,请即命驾。守一、绳庵两兄左右。之洞再拜。 ”“自西而东,先到博古、宝珍,最后乃至庙市。谨以奉闻,免致差误。绳公。之洞拜上。 ”“请即偕贤兄同来践游厂之约,已邀廉生,奉候早饭。绳庵仁兄阁下。之洞顿首。十八日。 ”像这样的寥寥数语,一大早就邀张佩纶随心闲逛琉璃厂,还要热心地奉上早餐,到了那里,想会是挨店都要串一串的吧。

  适有杨中良先生微信发来所见拍品两件,喜其皆张之洞有关清秘阁手迹。此一为手札,一为便条。手札云:“已约黄十二丈游厂,如足下有清兴请到清秘阁相见。云门贤友。之洞再拜。廿一日。 ”这是张之洞写给樊增祥的函件。樊增祥(1846—1931)是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

  张之洞约友人逛琉璃厂,往往要喊上不止一个人。这与他平日也好清谈的作风一致,张之洞常邀人至府上,要谈至半夜还不愿放人归去。这里是在邀樊增祥的同时,已邀了“黄十二丈” 。“丈” ,是过去对人在同辈中排行的尊称。黄国瑾(1849 - 1890) ,是他的密友,或许是此人。此手札集里,有好多函都提及此人,却是多以“再同”称之。黄国瑾字再同,清湖南醴陵人,迁居贵州贵筑。系名宦黄辅辰之孙,湖北布政使黄彭年之子。

  另一件,其实是三小件便条放在了一起,特别是另两小件,是直接裁裱在一起的,而不是写在一起的,因为一页明八行只有八行竖线,这里已超数行,且里面一线变窄,有裁痕。此三件便条,有两件写有“清秘阁”字样,一曰:“谢时臣画扇面。取来。清秘阁。张字。 ”一曰:“留赵煜之瑜无款人物画扇面共三枚。清秘阁。廿七日。 ”其中“赵煜”不详,谢时臣乃明代画家,工书法,长于隶书。擅山水,师法吴镇、沈周。这便条应该是差人去清秘阁取所买画件留下的凭证。

  此外,关于张之洞与清秘阁的关系,又有张之洞的十三子张仁蠡,曾辑印先文襄公传家遗墨,收张之洞与家人偶书小幅十九纸。之后荣宝斋、清秘阁、通县鼓楼新生工艺社以“专己守残斋”名义将此印行,名曰《张文襄公传家遗墨》 ,湖北省图书馆有藏。无疑,此两册张之洞遗墨,对研究清秘阁的历史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最后在这里应该说一说张之洞的书法。张之洞在给张佩纶指导书法时,说了八个字: “结体求丰,用笔求润。 ”这基本涵盖了张之洞的书法特色。张之洞不仅在政绩上是翘楚人物,其在书法界也深负盛名,可谓达既能兼济天下,又在这雕虫小技上能够独领风骚,享誉满朝上下。张之洞书法的最高本领在行书。张之洞书法的笔力遒劲,俊迈豪放,体势神韵俱足,也是他一路春风得意的写照。如果说他的书法之中有流利婉转的一面,这是他在官场的游刃有余的话,那么,其书法中的阳刚硬挺,则是他为人的果敢耿直。如果继续追寻他的书法来源,从碑帖的师承来看,他首先是早年认真学习过颜真卿,还有苏东坡,然后又在赵孟頫与一些碑版如《张猛龙碑》之中体会着柔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