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沪上访宾虹
栏目:笔荟
作者:张娟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16年底冬日的一个早晨,鲁迅身穿一件灰布长袍,下了火车,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大上海的神州国光社,买了十多张风雨楼所藏吉金拓本,再到中华书局买书,又往上海的西泠印社分店买了几种拓本,然后去黄宾虹的寓所“宙合斋” ,拜访了黄宾虹。这一天真是马不停蹄呀,那时的鲁迅还是30多岁的年轻人。那次是在北京工作的鲁迅,要回绍兴探亲的,从北京到绍兴要乘坐火车到上海,到上海后要住一晚,第二天改坐船才能到绍兴老家。那个年代不像我们现在有方便的高铁、飞机,从北京到绍兴足足要用七天时间。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找不到关于画家黄宾虹的记载;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没有记载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然而这民国期间不便的交通却成就了鲁迅和黄宾虹的这一面之缘。据汪巳久、王伯敏著的《黄宾虹年谱》 :“冬,鲁迅过沪,偕友人至‘宙合斋’ ,阅嘉祥画像石拓本,并与先生谈及琉璃厂古玩肆近况。 ”王伯敏是研究黄宾虹史料的专家,他的年谱是据黄宾虹日记等第一手资料编著的,应该是可靠的。鲁迅与黄宾虹并没有更多的交集,但这仅有的一面之缘却成为了文学艺术史上一段佳话,补充了鲁迅1916年的一个生活细节。

  谈到黄宾虹,一般都会认为黄宾虹以一名山水画大家而著称,然而作为收藏家的黄宾虹,却少被提及。黄宾虹生于1865年,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从小喜欢读《山海经》 (鲁迅称之为“最心爱的宝书” ) , 5岁开始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同时潜心研读名人遗著。后曾随扬州名家陈崇光学画花卉,随安庆名家郑珊学山水。1904年后,先后在芜湖安徽公学和新安中学堂教书。“宾虹”二字是在见过鲁迅的次年即1917年改的。1917年以前,黄宾虹的字以“朴存、予向”为多,偶用“滨虹” 。1925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26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8年,出版《烂漫画集》第1辑,完成《美术丛书》第4辑。曾先后执教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1934年,刊行《黄宾虹纪游画册》 ,发表《画法要旨》等论著。后寓京十年,潜心研究金石收藏、书画艺术。纵观黄宾虹一生,他对金石书画收藏的兴趣从未消减。

  鲁迅生于1881年,比黄宾虹小16岁,鲁迅是以晚辈的身份拜访黄宾虹的。1916年的黄宾虹并不是著名画家“黄宾虹” ,而以收藏、鉴定、编辑著名;鲁迅也不是著名作家,而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并从此以鲁迅名世。据现有史料来看,鲁迅与黄宾虹1916年的见面,只是为了观碑帖并就共同所好的话题攀谈。黄宾虹当时主要以收藏见长,他的书画收藏,除了交友、交换、鉴定、编辑,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临摹,在这一点上,他与鲁迅的碑帖收藏理念是吻合的。黄宾虹1907年来上海发展,先后担任《国粹学报》 《神州国光集》 《神州大观》等金石书画图册编辑、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的工作,同时在影响巨大的海派收藏和书画圈接触了像柳亚子、陈三立、陈师曾、熊希龄等著名画家,积极参与画学社团活动,经常撰时评著文,为振兴中国画学理论打好了铺垫。1907年黄宾虹与收藏大家黄节、邓实在上海建有藏书楼,藏书楼聚集了当时顶尖的社会名流,全国各地凡路过上海之行家定会光顾此楼。黄宾虹在1916年前后也在不间断地作画,或赠友人,或出售,其润笔为“书画扇面每册2元” ( 《黄宾虹年谱》记载) ,可见,当时黄的画并不是很受收藏市场欢迎。然而,不凡的工作经历和发达的社会关系网,是黄宾虹后来在书画领域成名的重要因素。

  鲁迅那个时候正在教育部任职,只身一人在北京,每月工资200大洋,除去邮寄上海老家20块钱生活费,剩下的钱购买收藏了不少碑帖,根据鲁迅日记记载, 1916年至1918年间,是鲁迅大量收藏碑帖的阶段, 1916年是最勤的一年,当年的购书款共496 . 52元,主要用于买碑帖和金石类图书。鲁迅收藏了大量的碑帖和汉画像拓片,并对这些拓片逐一进行了认真抄录辑校和考据,倾注过大量的心血。鲁迅一生收藏的碑拓及汉画像有7000多件,其中画像石拓片700余幅,主要涉及山东、河南等地。鲁迅这次观看黄宾虹的碑帖就是“山东嘉祥画像石拓本” ,“并与先生谈及琉璃厂古玩肆近况” 。鲁迅当时混迹于民国的收藏圈,是有迹可寻的,有一件陈师曾题的《法仪兄弟八十人等造像》拓片上,留下了“七年三月会稽周树观” ,并钤有白文“周树”印章一枚,这枚印章是陈师曾送鲁迅的。1912年鲁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职后,结识了以陈师曾为中心的一大批金石碑帖收藏家,如京城画坛领袖姚茫父、林长民、周肇祥、林万里、罗复堪等收藏大家,所以鲁迅的收藏眼光也是独到的。1916年前后鲁迅也在收藏碑帖,当时黄宾虹也以收藏著名,并且注重研究。事实上,黄氏一生都非常关注古玩收藏,金石碑帖尤为见长,扩大了人脉,提升了鉴赏之名。黄氏通过接触顶尖的海派收藏大家,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他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所以,他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与鉴藏有着很重要的联系。鲁迅与黄宾虹观碑帖一事,说明了二人在收藏方面的同好。

  在鲁迅遗存的文物史料中,还可以看到他与黄宾虹的交集。在鲁迅的藏书中,有一套黄宾虹主编的《神州大观》 ,上海神州国光社编,共16册,附宋元名迹1册,第12号附古印拓片影印4页。鲁迅最初接触神州国光社是在1912年,后来逐渐成为了那里的常客。根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最早购买《神州大观》是在1913年2月12日,认为此书开本大、墨色好,此后连续购买,到1922年集齐全套,足见鲁迅对这套书的重视和喜爱。

  翻开《神州大观》第一集,有一页“明项孔彰独树图轴” ,此画为明代画家项圣谟(字孔彰)所作。1935年12月5日,鲁迅曾为友人杨霁云书一条幅:“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沧溟四海孤。杖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 ”后有一短跋:“此题画诗忘其为何人作亥年之冬录应霁云先生教鲁迅(印) ” 。因为记忆久远,鲁迅忘记这诗画的作者是谁。杨霁云后来考证:“跋云‘此题画诗,忘其为何人作。 ’余考此乃明项孔彰题其自绘大树诗。孔彰名圣谟,为元沐文孙,家贫志洁,鬻画自给。画兼宋元气韵,诗亦孤芳高洁。惟原诗‘杖策’作‘短策’ ,盖书时笔误也。迩时本拟告豫才先生,因循未果,转瞬而书者墓草苍苍矣。 ”可以推定,鲁迅记不起何人所作的这幅诗画,应该就是1913年购买的《神州大观》中看到的,唯有记错的一个字可以看作是鲁迅赋予了原诗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