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赫尔辛基
栏目:旅途
作者:张晓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乘大巴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车穿行在绵延不断的原始森林中,车窗外,一路绿色的森林,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心情格外明媚。

  我们的导游是个小伙子,虽然年轻,对北欧的历史和现状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因为是在前往芬兰的路上,他一直在讲芬兰的历史和芬兰的经济状况。看着窗外的景色,听着导游的介绍,随着历史和现实的不断碰撞,芬兰历史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公元12世纪以前,芬兰人一直生活在原始公社制度中, 12世纪至19世纪初,芬兰处于瑞典的统治下。1809年,俄罗斯击败瑞典,芬兰成为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大公国。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芬兰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 1919年成立芬兰共和国。二战结束后,芬兰因在战争中投降德国而成为战败国。此后,虽然政治上实行宪政,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外交却长期受制于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芬兰才摆脱了苏联的影响,成为中立国,并于1995年加入欧盟。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位于芬兰南部,是一个毗邻波罗的海的港口城市。当我们到达赫尔辛基,在宾馆一觉醒来,我看到了芬兰之美。昨晚过了10点天还亮着,早上3点多,已是黎明。走出宾馆,沿着森林中的木制栈道,前行约500多米,豁然开朗,见一森林中的湖泊,湖边未见人迹,湖中水鸟游弋,林间鸟语相伴,我想只有这样没有人工雕饰、号称“千湖之国”的优美环境才能成为圣诞老人的故乡吧。

  有时当你读完一本小说后,随着时间的过去,书中的故事情节都已模糊,但书中留下的某种情感、某种环境却会在某个时刻悠然再现,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芬兰作家西兰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夏夜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他把他的故事淹没在了对芬兰风光的散文式描述中,当年读了他的文字,立刻产生了对北欧风光的向往。此刻,我站在这森林中的湖边,亲眼见到了他所描绘的美丽、静谧的北欧田园风光,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久别重逢的情感。

  赫尔辛基大教堂,亦称为白教堂,位于市中心的参议会广场,是新教路德宗教堂。赫尔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建筑结构精美,高大的建筑俯视着整个城市,是芬兰建筑艺术史上的杰作。大教堂的东侧是内阁大厦,西侧是赫尔辛基大学主楼,南面不远处是总统府、最高法院和市政厅。赫尔辛基大学是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名列世界学术排名第56位。我们到达参议会广场时,学生们穿着海象外套在广场上举办保护海洋生物的活动,让我们这些“外国人”也接受了一次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西贝柳斯是芬兰著名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也是著名交响曲《芬兰颂》的作者。为纪念西贝柳斯,在赫尔辛基市中心建了西贝柳斯公园,公园内建有管风琴和西贝柳斯头像两座雕塑。据导游介绍,西贝柳斯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政府公开征集纪念碑方案,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用600根钢管做成的管风琴雕塑方案入选,同时政府要求作者再完成一个作曲家头像的雕塑。虽然女雕塑家认为管风琴雕塑足以反映西贝柳斯的贡献,但是最终她还是同意再制作一个西贝柳斯头像,头像于1967年即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际完成,公园内因此有两座有关西贝柳斯的雕塑。我仰望那600根钢管做成的管风琴雕塑和西贝柳斯头像紧锁的眉头,似乎那高低错落的600根钢管就是一个个音符,或昂扬,或高亢,或低沉,跳动在伟大音乐家的心中。音乐家那紧锁的眉头恰当地表现了他对芬兰人民饱经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占领者的愤慨。女雕塑家的两座雕塑完美地诠释了音乐家内心的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赫尔辛基有众多大大小小的教堂供人们祷告、忏悔,年轻人的婚礼往往在教堂举行。我常想,一个有信仰的民族,道德上是会有底线的,这正是信仰的力量。赫尔辛基不仅有教堂,还有圣诞老人、和善好客的人民和北欧田园风光,更有它的文学、音乐和历经磨难的历史。初识赫尔辛基,感觉它是诗一般的城市,温柔地、与世无争地静立于世界的北方。

  参观了岩石教堂后,我们从赫尔辛基港口乘船两个多小时到达隔海相望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伴着脑海中漂浮着的几个世纪前瑞典和俄罗斯争夺塔林的硝烟,结束了我的初次赫尔辛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