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栏目:两会声音
作者:廖华歌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能量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民族存亡的前提和条件,它蕴含着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持续前行和进步的基因,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全部价值与理性所在。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指出,文化不是一种教条,一种学说和理论,文化是一种态度,一种气质,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绵绵不绝、长存于天地之间,离不开一代代人孜孜不倦的著书与读书活动。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文化强国,就必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入持久地多读书读好书,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

  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精神对物质的引导,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少年读书如门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观月,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就是让灵魂吸氧;阅读,就是与历史对视和大师对话;阅读,让人不只活在现在;阅读,正如丹其格所说,为我们还原了生命那些值得崇拜的纷繁驳杂……

  我国作为世界上年出版图书量最多的国家,国人的阅读现状却令人不太乐观。资料表明,我国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4.39本,而韩国年人均阅读量是11本,法国为8.4本,美国8.7本……加之当今时代,网络发达,信息爆炸,人们更乐于“读图”而非“读文”,“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成为流行,经典阅读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提高阅读,使读书成为全民族自觉践行的一种风气,让慢阅读、深阅读成为常态,这在当今时代无疑显得特别重要。

  在这方面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我们河南省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为主线,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 ,完善各项公共文化设施等,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我们南阳现正在建造“三馆一院” ,提升各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作家群”和“法学家群”的名片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用向上向善的精品力作来愉悦、激励、鼓舞民众,持续不断地为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尽心尽力。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要充分发挥媒体公信力的作用,有关媒体要积极倡导和组织一些阅读活动,通过大家的积极参与,真正形成读书、品书、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的良好氛围。在这方面,南阳晚报社在2010年4月23日第15个世界读书日就推出“南阳晚报读书会”,不定期向读者推荐好书,组织开展诸如“读书讲堂”“名家书友面对面”“名家读者共品鉴”、读书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读书活动,从历史到现实,论文化,话发展,近10年来,共发展读书会会员近万人,举办读书会100多场,读书会已成为该报社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风景。同样,《河南日报》“中原风”,利用“大树空间读书会”,举办很多场丰富多样颇有影响的读书活动,吸引全国各地名家大师到中原来讲学座谈,收到良好效果。近日北京市一则数据显示,北京市民在线听书率已达34.59%,年人均用于在线听书的花费为174.98元,听书已经从时尚的选择变成了日常文化生活的“标配”,颇值得借鉴和学习。除此之外,还要发挥全国各级图书馆、城乡各图书室、流动书屋、街头书报亭、各学校或教育机构等场所的作用,更好地规划、引领和实施各种阅读推广活动,确保全民阅读的持久和深入。

  (廖华歌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