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焦裕禄
——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四十周年
栏目:笔荟
作者:陈先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那是1978年的年终岁尾,几天之后便是1979年的元旦了,我从北京探亲回到久别的故乡兰考。那一天,出兰考火车站不远旅社门口,一群熙攘的人群在马路边围拢在争抢什么东西,走近前看,原来是一个邮递员在卖当日报纸。什么新闻能引发百姓如此强烈的兴趣?近前细看,方知是一张套红报头的《人民日报》 。大字号红色仿宋标题赫然在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我知道,这是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闻。我震惊了,一次中央全会,何以在中国底层百姓中受到如此关注。在我的记忆里,除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还很少能有这样引发轰动效应的新闻。

  回到村子,没想到所见更让我吃惊,不识几个字的乡村父老拿着报纸围着我问个究竟。“快说说,这次中央开会到底说了啥? ”“咋个叫解放思想,这解放思想与咱老百姓到底有啥关系? ”一个中央会议,一下子触动中国社会的神经末梢,对我这样一个年轻的军校教员来说,确实出乎意料。几位白发老人的问话更为直接:孩子,你从北京来,你就说说吧,这次上边的会咋帮咱解决种地问题,咋让咱庄稼人吃饱肚子?咋保证咱不再去湖北江苏要饭?

  一句话,吃饱肚子,一下子让我想起另一件往事。记得那是一个初冬,地点也是在兰考车站,类似的一句话如犹在耳。我那时还是在兰考一中读书,那一天,天色很晚,寒气袭人,兰考车站室内室外到处都是携老扶幼外出逃荒的人群,我是准备乘晚车从学校回家的。忽然,几个干部样的人出现在逃荒的人群中,一个面容瘦削的领导同志在抚慰逃荒人,他对着人群高声喊话:“乡亲们,这大冷天,让大家饿着肚子外出讨饭,作为县领导,我心里难过啊!今年是大灾年,今天你们要走,我没法阻拦你们,我是来送送大家的。可开春时,大家说啥一定要回来啊,回来咱们一起春耕抗灾,大家相信我,只要共产党在,县委县政府一定不让大家再继续饿肚子。 ”

  “一定不让大家再继续饿肚子! ”就是这位瘦削干部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因为这个学期我的学校生活,几乎是在一天三块红薯一块咸菜中度过的,饥饿确实折磨人哪。

  事后知道,这个讲话的干部,就是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这也是我唯一一次见到焦裕禄书记。“不让大家再继续饿肚子” ,寒风里他这高亢的声音,永远留在我一个中学生的人生记忆里。这是一个执政党的县委书记代表党对人民的承诺。

  这样一个承诺,对于今天奔小康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似乎算不得什么,因为标准确实不算太高,而在那样一个灾害频发百姓吃糠咽菜的年代,这个承诺就已经是百姓最现实也是最高的期待了,同样一个执政党的干部对人民在那时候敢做这样的承诺,需要莫大的勇气。

  此后,我们看到的便是焦裕禄与兰考县委带领人民与自然灾害的顽强斗争。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他肩负的任务就是要带领人民治理“三害” ,要改变世世代代的落后面貌,要“让人民吃饱肚子” 。但是,仅仅一年以后,焦裕禄硬是活活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真正的变化,还是产生于1978年12月,产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可以说,焦裕禄的那个年代,是国家处于自然灾害的特殊年代,然而,即使没有灾害,吃饭问题,不仅兰考这样的穷县,即使在全国,都是摆在执政党面前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

  我们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以吃饭话题口出狂言:吃饭问题,中国历代政府没有解决,中国共产党也同样解决不了。1994年,另一个名叫莱斯特·布朗的美国人写了一本《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更是断言中国的资源和技术没有办法养活庞大的国家, 21世纪中国必然出现粮食危机。

  但是,中国共产党不信邪,他们用自己的奋斗不仅粉碎了西方预言家们的断言,而且用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由一个饿肚皮的大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强国。遥想当年,从井冈山到陕甘宁,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解放的星星之火燃遍了中国,一下子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命运,走上了独立自强的道路。而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把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再次燃遍了中国大地,贫穷的中国一下子变成了迅速富起来的中国,走上了康庄富强的大道,贫穷的人民变得富裕了,而且越来越富裕。但是,不管社会变化如何之快,今天,当我们面对大飞机、大军舰、大桥梁、大计算机、“天眼”望远镜等等这些让世界震惊的重大项目时,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最伟大的成就,依然是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焦裕禄50多年前那句对百姓的承诺,依然是一个执政党对人民的最为庄严的宣誓。

  的确,我们的变化让艾奇逊这样的西方人大跌眼镜。四十年,中国已经从一个仅仅解决温饱的大国,一步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2005年4月初,新华社曾经发布了一则不起眼的新闻,这一天,一艘装满加拿大小麦的运粮船来到中国,新华社公告世界,这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的最后一批粮食援助,从这一天开始,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将停止持续26年的对华粮食援助。

  1972年,当我回到兰考仪封乡的郝砦村,当时全村平均亩产还不到60斤粮食,焦裕禄所说的“肚子”问题依然是乡亲们的第一难题。这一年,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为5200亿斤粮食而奋斗》 。然而,经过改革开放,到了世纪之交,历史却出现了奇迹, 199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早已过了一万亿斤大关。再看我那个故乡村落,同样还是那片土地,乡亲还是那些乡亲,仅仅小麦单季就已经超过亩产千斤。不久前,我又回故乡时,乡亲们兴奋地告诉我,现在光景好得很,国家一方面不再向农民收税,另一方面,还直接给农民发钱。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等,一年比一年给的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惠农政策,再一次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系列政策为保证国家粮库丰盈、百姓“米袋子”充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谈到2017年兰考第一批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时,故乡的百姓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过去评上贫困县高兴庆祝,想起丢人哪,今天摘掉贫困帽全县敲锣打鼓庆祝,穷不光荣,实现小康才光荣。一个出了名的穷县之变,可以看出国家之变。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中国不但没有被别人养活,反而养活了世界很多人。中国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粮食问题,是中国对人类的特殊贡献。世界银行评价: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对稳定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面对这些激荡人心的新闻,我想起了焦裕禄,我想起了50多年前焦裕禄面对满脸菜色的灾民们的那个庄严承诺,想到了焦裕禄及那一代为了百姓温饱不懈奋斗的共产党人们,你们的愿望实现了。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这是党的政策的胜利,这是改革开放的胜利,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将抵达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