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笔
栏目:艺苑
作者:唐晓亮  来源:中国艺术报

  泾县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不仅是宣纸的发祥地,而且为宣笔的故乡。“文房四宝”居然占有两宝。文化的种子喜欢在这儿的土壤里生长,文明的琼浆偏爱在这块大地上浇灌。

  我少年时就使用过宣笔,尽管拿笔不久还写不好字,但宣笔的优点和长处却能明显地感觉到。开始,我使用的是狼毫,笔毛较硬,但笔尖聚得拢、贴得紧,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尤其适合写小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熟练程度的加深,字写得有些样子了,我就改用羊毫。羊毫最大的特点是软,若想临好帖、写好楷书则较难,必须具备相当的基本功方可,但羊毫细、密,含墨多,放得开,写起来自由、奔放,洒脱而有气势,劲健而有韵味,特别适合写行、草。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宣笔。

  然而,真正使我了解宣笔,对它爱不释手、情有独钟,还是在我1983年分配到泾县工作之后。由于爱好书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与宣笔打交道的机会自然不少,而宣笔制作又是泾县的传统产业,于是对它以及相关制作人的接触、了解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最初,我与“安吴宣笔厂”的技师高德保打交道,他为人诚恳、技术全面,该厂的商标就是他亲手设计的,曾获“国之宝”证书等荣誉称号。他还教会了我如何“识笔” ,即笔的品种、规格、特点、性能等,并不时地塞给我几支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三兔牌”宣笔。高德保对宣笔制作颇有研究,撰写了多篇宣笔研究方面的论文,其中洋洋洒洒长达一万余字的“笔论” —— 《宣笔话古今》 ,还在有关专业性刊物上发表。后来,我又结识了“文华宣笔厂”厂长、“工艺美术大师”任建红,他为人热情、爽快,经常送我他们厂生产的宣笔,让我试试好不好用。任建红对制笔要求非常严格,技术上亲自把关、指导,精益求精,从不马虎。他还邀请我到他们厂做客、参观,当我看到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宣笔,加起来总共有400多个品种、规格时,我不自觉地啊了一声,眼睛都花了。

  我对宣笔生产工艺流程中的“水盆”特别感兴趣,从理毛、去油脂、并片到齐毫、切毫、尖毫、整毫,从兼寸、整寸、合寸到圆笔、盖笔、嗮笔、扎笔,看得都很认真,问得皆挺仔细。“水盆”是宣笔制作中最为关键和复杂的技术,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如:理毛,需要一根一根的理,不能贪多,多了理不齐,长短不一,下笔时就不好写;去油脂也很重要,油脂去不干净,笔毛就聚不拢;兼寸是关键,稍一马虎就出现秃头;扎笔是根本,扎得不好笔毛即会开叉,等等。在我的眼里,制笔工人们的手特别灵活,他们不断理毛、去油脂的手指,宛如弹钢琴一样弹奏着宣笔文化的美妙乐章;他们不停地切毫、兼寸的动作,就像变魔术似的快捷而神奇。

  “水盆”只是宣笔制作九大流程中的一项,一支小小的毛笔,从选料到制作完成,需要半个月时间,经过70多道工序。这个苦,一般人吃不下来,个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局外人恐怕无法体会。所以,我很珍惜自己所用的每一支笔,用一次洗一次,用过即洗,洗净晾干。一支毛笔在我手里少则要用三五年,多则七八年,用得不能再用了才舍得扔掉。我很钦佩宣笔工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劳作、甘于寂寞的精神,我更崇敬任建红、高德保等许许多多宣笔制作人为挖掘、传承宣笔技艺,振兴宣笔文化所做的努力。

  我在钻研书法的同时又爱好国画,但写字用的笔和画画用的笔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甚至对于书法而言,书体不同用的笔也不一样,比如,写行草时一般用长锋,写篆隶时一般用短锋,写大字时用斗笔,写小字时则用提笔、圭笔等。而对于绘画来说,画法有别用的笔则更不一样,比如,画工笔时一般用紫毫,画写意时一般用羊毫,画人物时一般用狼毫,画山水时一般用兼毫,画花鸟时一般用特制的羊毫,等等。因此,对于我,各种各样的笔都要尝试,需要跟各色不等的宣笔厮磨、打拼,每年所选用的宣笔的量相对而言比别人要多得多。“近水楼台先得月” ,由于有这些友好的笔厂的主人以及他们所生产的宣笔的缘故,为我的书画创作、研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我大胆选用、尝试各种各样的宣笔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宣笔是中国最早的毛笔之一,自从秦朝大将蒙恬在当时所在的宣州府溧水县境内的中山发明毛笔后,宣笔很快就在当时同属于宣州府的泾县生产和发展起来。因此,宣笔不仅早于江西进贤的李渡笔、江苏江都的三和笔,而且也早于北京的戴月轩笔、河北的候店笔、河南的太仓笔,更早于闻名于世、如雷贯耳的湖笔。因为湖州的早期笔工是从泾县迁徙去的。元朝末年,由于连年征战,制笔业受到重创,为了生存,泾县笔工一部分逃到徽州,另一部分则流入湖州。逃到徽州的笔工偃旗息鼓,加入了制作墨、砚的行列;而流入湖州的笔工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重操旧业,另起炉灶。于是“湖笔”慢慢兴起,声名越来越大,而宣笔生产却时续时断,濒于倒闭。至此,湖笔盖过了宣笔,宣笔的显赫地位才逐渐被湖笔所代替。新中国成立后,宣笔生产得以复苏;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宣笔制作更是急起直追、高歌猛进,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不管怎么说,宣笔在先湖笔在后,先有宣笔再有湖笔,宣笔是湖笔的“祖师爷” ,这个铁的事实不容改变。

  宣笔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太大了,自两千多年前在泾县诞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都在钟爱和使用它。用宣笔写出了难以数计的精美绝伦的汉字,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用宣笔画出了无数美不胜收的绘画作品,创造了中国独有的画种——国画。唐代,宣笔更趋于鼎盛,炙手可热,大诗人白居易题诗赞曰:“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耿炜、薛涛等才子、才女也曾作《咏宣州笔》和《笔离手》予以赞之。到了宋代,宣笔仍然岁岁纳贡,久盛不衰。大才子苏东坡路过泾县老城水西街时,曾看见一卖笔老者以二十钱两支的价格出售毛笔,便买下了数支,挥毫一试,只见“墨水相浮,纷然欲散” 。深感宣笔之优,乃叹曰:“岭南无此笔也。 ”大书法家黄山谷在《谢送宣城笔》中写道:“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诗人梅尧臣也盛赞宣笔制作“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 。诸葛笔在唐代就负有盛名,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师均向诸葛氏写过“求笔帖” ,称之“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足见宣笔的盛名、佳处和魅力之所在。

  时至现代,一代草圣林散之1986年来泾县视察、观光,不料在“泾县宣笔厂” (安吴宣笔厂)试笔后当即赋诗:“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 ”国画大师刘海粟选用宣笔后也随即题词:“宣笔纵横,蝉蜕龙变” 。并且特制莲蓬斗笔,誉之“笔吐琼花” 。李苦禅、黄胄、亚明、范曾、丛文俊等书画名家对宣笔也情有独钟,均赋诗题赞。

  但是,宣笔与其他毛笔一样,随着上世纪初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普遍使用,以及本世纪初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应用与普及,早已退出了它实用的历史舞台。现在拿毛笔作公文和写信的人非常少见,除非是书画家或书画爱好者,否则就是“顽固不化”的老学究。尽管如此也值得我们去祭奠,因为它曾经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过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而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又为书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其作用不可替代,价值更无法估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宣笔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