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李玉和”
——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先生
栏目:名家
作者:崔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生于1949年,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不管身世、性格、境况如何,都接触过京剧。那就是在特殊的年代,经受所谓“样板戏”的洗礼。因此,我们一提到《红灯记》 ,说起李玉和,谁都不陌生,甚至还能哼唱几句“提篮小卖”“浑身是胆” 。时代使之然,不足为奇,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于李玉和,大家被激活的脑神经细胞里,还会出现一个“三突出”的舞台乃至银幕形象。高大的身躯,一手提着号志灯,一手提着饭盒,戴着大壳帽,围着有补丁的围巾,煞有几分英姿飒爽的意思。

  可我的脑海里出现的却是另一个李玉和,而且是唯一的,谁也不能取代的。尽管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里,我看不到这个形象,更听不到他的声音,只是凭借着十六岁前被他的感染,还有一些剧照,硬是组成了一个堪称完美的李玉和。这个扮演者,就是艺术大师李少春。

  这要从我的儿时说起,那时住在西城的兴化寺街,后改名为兴华胡同。由于家离护国寺很近,所以去庙会的机会特别多。母亲爱听戏,使我和戏曲,特别是京剧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开始是在庙会的戏棚里看,年龄太小,只留下零零星星的记忆。后来庙会不在了,大街上建起一座人民剧场,名字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

  由庙会到剧场,我的看戏生涯也开始了升级版,可以说是由草台班子上升到艺术殿堂。我开始接触中国京剧院的大师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印象也渐渐深刻起来。李和曾、张春华、张云溪、袁世海、高玉倩……一连串的艺术家,甚至一些配角,我都能如数家珍说上一大串。直到今天,歌星我说不出几个,但是《五鼠闹东京》里,谁扮演的五鼠那哥五个,我不打奔儿就能说出来。在众多艺术家里,最打动我的,使我心中开始有了偶像的,就是李少春了。

  小时候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里订着《北京日报》 。每逢周五看“后天日场” ,已经成了我和母亲的必修课。戏看得很多,没有具体统计过。像《打瓜园》 《嘉兴府》 《牛皋招亲》 《小放牛》等至少看过五六遍。李少春的戏我看过《野猪林》 《智激美猴王》全本、 《闹天宫》 《响马传》《三岔口》 。看戏时我一点儿都不走神儿,比上课听讲还认真。许多花絮式的细节,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比如一次谢幕,李少春被关在大幕外,观众席里有人窃窃私语了。他大方地转过身来,向观众微笑敬礼。待大幕再拉开,才从容退场。

  他在《三岔口》里演三关上将任堂惠,那回我坐在一排正中,觉得他和我对了一下眼神。看过《老残游记》者都知道,里边在记叙白妞说书时使一个眼神儿,全场的人都认为她看见自己了。其实这是艺术家的特异功能,可我至今还是十分固执地认为我们确实是对上眼光了。也许就从这神交的一刻开始,他的艺术形象就完整清晰而且入木三分地留在了我的心目中。从那时开始,我留神有关他的一切,常常随着他的表演而注入我的情感。那时我不过十来岁,竟然对一位京剧演员由欣赏而转为仰慕。若干年后,我才意识到他就是我崇拜的偶像。今天的青年成为某歌星的追星族,估计也是这样的情形。

  使我终身深深引为憾事的是,我没有看过他主演的《红灯记》 ,也就是我没目睹他扮演的李玉和。虽然在收音机里听过录音,但也是若干个片段,没有完整的过程。

  等到我排几天的队才能买到两张戏票去看《红灯记》时,李少春已经不演李玉和了,换了B角。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还有一个似乎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就是李少春的身材不够高大,不适合演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我们知道京剧艺术擅长利用夸张的手法,唱念如此,化妆亦是这般。厚底靴、靠旗、髯口、水袖……无不使得形象突出。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艺术家本身的素质。身高的局限,早已不是问题。我们想想李少春塑造的艺术形象哪个曾因为个头儿而减色?没有,绝对没有。林冲、秦琼、任堂惠……哪个不是高大而且威风凛凛的大英雄!还有一位艺术家就是裘盛戎先生,个子不高,而且很瘦,但是他扮演的包公、单雄信、尉迟恭……个个精彩,又有谁说过他不够高大呢?

  演了几十年戏,在二百多剧目中塑造了那么多英雄的李少春竟然遇到这个问题。简直令人咋舌瞠目。谁都知道,一个不是借口的借口而已,但是无奈,真的很无奈。那个年代是无情的。

  真正完美的艺术形象是纯金打造的,几乎没有什么杂质。而且不是单一的,是艺术家全面素养最集中的体现。这个形象完全是艺术的内涵,而不能揉进丝毫的其他因素,哪怕是被迫而为之的,否则必然有所走样,而使其原有的特色大打折扣。

  我去过两次位于河北霸州的李少春纪念馆。第一次是周一闭馆,馆里的杨书记感于我的真诚,亲自讲解开了一个专场,讲得十分到位,并带有一定的情感。

  第二次是一个年轻的讲解员。她说自从1966年以后,李少春就不演戏了。我听了心里感到很是纠结,不演戏固然有自身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另有原因。李少春失去了演出的机会,甚是可惜,其艺术特色虽然停止不少,却也避免了污染,得以令人哀痛地保全。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不会是单一的,他会把其他艺术形象中成功的地方借鉴过来。人的性格各异,但是毕竟存在共性,就要靠我们耐心品味,去发现,去借鉴了。所以说,李少春在塑造李玉和的时候,他的艺术细胞肯定是相当活跃的。

  由衷地感谢和我一样崇拜李少春的朋友,保留了那么多珍贵录像、照片和资料。我感到最为珍贵的当属李少春先生主演的《红灯记》录音了。这大大减低了我记忆中的不足,为我还原李少春先生塑造的李玉和,提供了足够的资料,真是天遂人愿!

  李少春所饰的形象是深沉的、质朴的、含蓄的,也就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换言之,虽然立足于舞台之上,但却是真实可信的。想象着那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光辉闪烁;一念白,一吟唱,都是神完气足。令人观之,随之呼吸,杂念全无,完完全全陶醉戏中。这些岂是外边高大全者所能做到?

  李少春版《红灯记》之所以感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时的剧本属于原作者的成分多,没经过反反复复的所谓“修改” ,因此棱角尚在,个性犹存。戏剧有时和书画作品一样,不足处可以补笔,但是没完没了的修改,就是肆意涂抹,把原有的气质、风貌人为地弄得荡然无存。

  由于特殊的原因,我们看不到李少春《红灯记》的音像,还好有完整的录音历尽劫难保留下来。真应该以手加额说一声:“万幸! ”通过录音、剧照,更重要的是我头脑中永不减弱的记忆,因此在我的心里彻底还原了一个李玉和,那就是李少春塑造的。不是高大全,却是有血有肉的;不高大,却是顶天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