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社曾是古代的“农民丰收节”
栏目:国学纵横
作者:曾小云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据有关方面介绍,这主要基于节气、区域、民俗三方面考虑。其中节气方面的理由是:秋分时节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时节,也是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

  从网友反映来看,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但笔者想提出的是:古代也有一个农民丰收节,即秋社,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考虑,秋社应得到重视。

  下面,笔者提出五点理由:

  第一,从节气的文化内涵来看,秋社是古代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古代,社日是一个重要且重大的祭祀节日。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 。社日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土地神(即“社” ) ,也有学者认为还有五谷之神(即“稷” ) 。祭祀的时间有春社、秋社之分,间或有四时致祭者;祭祀的主体有官社、民社之分。祭祀的主要活动有杀牛宰羊献酒,享用祭祀过的酒肉。所谓“春祈秋报” ,就是春耕时祈祷土神保佑丰收,秋收时酬谢土神赐予丰收。总之,无论春社还是秋社,都与丰收和欢乐密切相关。这从古人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如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王驾《社日》 :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展现出春社时节庄稼长势喜人的景象和家家欢饮的热闹场面。写秋社的诗词,比如,“一愿君王万寿,次愿干戈永息,三愿岁丰登。四愿老安乐,疾病免相萦” (宋·吴潜《水调歌头·其一·开庆己未秋社维舟逸老堂口占》 ) 。“天公闵贫病,雨止得丰穰” (宋·苏辙《秋社分题》 ) 。“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 (宋·陆游《秋社二首·其一》 ) 。“有获鸡豚设,无乡黍肉微” (明·岑徵《秋社》 ) 。 “田祖有神宜报赛,吹箫击鼓备芳筵” (清·黄敬《秋社竹枝词·其一》 ) 。展现了秋社节日隆重热闹的喜庆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富庶太平的美好祝愿。而秋分这个节气,其气象意义主要是昼夜时间均等、气候由热转凉,其文化内涵主要是祭月。秋分初为祭月节,后因秋分之日不一定都有圆月,遂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第二,秋社已经被中国民众默认为有关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批准设立之前,如果问中国古代的农民丰收节是什么时候?在秋社和秋分作一个选择,我相信对传统文化较有了解的国人十之八九会选择秋社,秋社是有民族和民众文化心理作为支撑和基础的。

  第三,从非遗的抢救保护来看,社日文化比节气文化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大声呼吁。包括秋分在内的二十四节气, 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而春社和秋社同为非遗,却受到与之不同的待遇。这其中与社日的逐渐式微有关。今天,春社在中国北方地区主要与同样在二月二的龙抬头合并,但实际上春社和龙抬头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秋社的活动内容多与中元节合并,但社日习俗并未彻底消亡。各地遍存的土地庙即是社日祭祀时的遗存。笔者家乡就还有土地庙(我们称为社公庙) ,至今春节或其他时间会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性保护,社日文化最终很可能消亡。

  第四,从民众的理想追求来看,秋社能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向往。西文“society”一词,中国近代学者严复曾译为“群” ,日人则译为“社会” 。经过历史的淘洗,后者取代了前者。为什么“社会”一词能够流传至今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一词根植于中国,从中华民族的社日文化中汲取了

  源泉。今天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今后我们还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如何变化,我们都不应忘记“社会”的原初意义。无论是农耕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时和岁稔、人寿年丰、国泰民安、河清海晏,这些种种美好永远是中华儿女的愿望和期盼。所以,可以充分发掘社日的文化内涵和当代意义,让我们更加牢记初心和使命,从而激发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向往和祝愿。

  第五,从时间来看,秋社与秋分相邻,在秋分前7天到秋分后2天的范围内。还有可能是秋社、秋分和中秋节同一天。如宋人刘攽就有《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一诗,描写三节同日的奇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秋社是古代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如今,既然有了“中国农民丰收节” ,我们就尽情地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吧,当然还有宝贵的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