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自己的话”
栏目:创作谈
作者:杜书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学是什么——文学原理简易读本》 杜书瀛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年6月出版

  我这本书想说的就是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这是“主脑” ,二三十万字皆绕此“主脑”而言。而且我力图尽量把问题集中和简化,力避面面俱到,力避重复教科书中讲了几十遍上百遍的话。

  努力说“自己的话” ,力避说“套话” 。说自己的话,同说真话一样,看来是件容易的事,其实在中国的一定时期,并不容易。方外之人或问:说自己的话怎么不容易?答曰:因为自己没有自己的思想,跟着模式说套话;时间稍长,成为习惯;久了,遂成自然。要突破固有的“套话”模式,实践证明,有相当大的难度。像我这把年纪的“过来人” ,都有体验。你不信?倘若翻翻近几十年来印在纸上、摆在书架上的许多或厚或薄的书,自会得出一定的结论。积习顽固,不易改啊!改革开放以来,我的思想稍稍解放,逐渐试着说自己的话。近些年写的几本书,就是想说“自己的话”的实践。勉力为之而已。

  努力说自己的“心”得和“新”得。别人没有说的,我重点说或大说特说;别人已经说过的,我尽量不说或少说(为了学术阐述的连接和承续,有些问题不能不略微叙及) ;别人说过而我有疑义,则要花费笔墨和口舌说清道明,努力辩出个青红皂白。

  本书每个章节的题目都带有问号,意在找出有疑问的地方下笔。可以说,它虽主要是为研究生写的教科书,却并非只教学生(主要是研究生)追求四平八稳,仅仅懂些人人公认而颠扑不破的所谓“真理”和“大道理” ;毋宁说,它是一本“抬杠”(学术辩论)的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如何“抬杠”的书。我认为,学术研究需要“抬杠” ——当然不是故意“找茬” ,而是按照学术规则、遵循真理发展规律“抬杠” 。从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入学起,一方面教他们掌握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教他们“抬杠” ——教他们开动脑筋,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辩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应该和必须如此,研究生尤其应该和必须如此。

  提倡学生要超过老师。不能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部分超过老师,只是半个好学生;全面超过老师,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好学生。只有学生超过老师,学术才会进步,才能发展,才有前途。

  努力写“活泼泼”的理论。一提“理论” ,总与“高深”“晦涩”“难懂”联系起来,觉得它有一副“不苟言笑”的“冷峻”的面孔,令人难以接近,甚至有点“可怕” ;更甚者,觉得“理论”是教训人的教条和打人的“棍子” 。何以如此?部分原因,甚至大部分原因,是在我们某些搞“理论”的人自己身上——是一帮“歪和尚”把“理论”的经给念歪了。必须声明:我绝非置身事外而仅仅批评别人,我首先骂的是我自己——我何尝不是“歪和尚”之一呢,虽然我还未严重到“棍子”的程度。以往,包括我自己在内一些“歪和尚”的某些“理论” ,常常“培养”和“训练”出一般人对所谓“理论”的“畏惧”情绪。他们遇见“理论”会侧目而视、重足而立。这是理论的悲哀。现在,我想痛改前非,祛邪归正。在写“理论”著作时,我想尽量通“人情” (普通人之常情) ,说“人话” (普通人能够懂的话) ,做到通情达理;尽量恢复“理论”的活泼泼的生气,露出些笑容,把“理论”著作和文章写得不那么干瘪和枯燥。我想让读者知道我爱他们。让他们知道理论家不是“教师爷” ,理论也不是“棍子” 。我想做他们可以拉拉家常的无话不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