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和项脊轩
栏目:经典常谈
作者:杨瑞庆  来源:中国艺术报

《项脊轩志》(插图)

  《项脊轩志》是昆山“三贤”之一归有光(1506—1571)的经典名篇,长期编入高中语文课本,受到学子的虔诚拜读。归有光曾被誉为“明文第一”的大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还自号项脊生。可见“项脊”成为归有光的自爱符号。

  翻开归有光的生平档案,可谓著作等身,好评如潮,其朴实自然、浑然天成的文风,在当时曾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即使他才深学高,雄文在胸,却是怀才不遇的命运。由于屡试不第,只得移情别恋,授课从教,成为名师。但是一颗决胜科考的雄心始终没有泯灭,最终在花甲之年美梦成真。后外出当官,鞠躬尽瘁,六十六岁时殉职于任上。

  《项脊轩志》何以在归有光的所有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感人至深的美文?如果从题名去望文生义,好像是作者记录了一座很有气派的建筑。其实不然,项脊轩只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屋——只有一丈见方,仅能容纳一人居住。那为何要称作气宇不凡的“项脊轩”呢?这要从他的祖居去寻找答案。

  原来,归有光的先祖初居太仓,直到明洪武六年(1374)才移居昆山。祖宅位于太仓项脊泾畔,宅第因地生名为“项脊轩” 。当归宅从太仓搬至昆山宣化坊后,新宅仍名项脊轩。

  归家也算贵族门第,归宅的房舍肯定有无数,那为何归有光偏对“斗室”情有独钟?因为“南阁子”是作者求学攀升的书房,由于对它寄予了晋升厚望,所以即使漏雨、阴冷、鸡鸣、狗叫,可谓嘈杂不堪,也能视为“爱巢” ,甚至爱屋及乌,所以成为作者精细描述的客体和触景生情的焦点。

  八百多字的《项脊轩志》叙述朴实,感情真挚。虽是回忆家庭琐事的文字,但细节生动,引人入胜。即使归有光经受幼年丧母、青年丧妻、壮年丧子的不幸,又遭遇科考不顺、家道衰落的挫折,但是,作者仍一往情深地倾心于天然自成的文学创作,由于追梦不止,最终成为一代大散文家。

  作者以“志”为体,真实地记录了小屋的概貌,最见成效的是他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表现出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文章对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作妥当选材,围绕发生在项脊轩中的真实事件而展开,寄托意蕴,传递真情。读罢感动肺腑,催人泪下。

  归有光毕竟是个读书人,在对书斋的描写中,不难读到他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并向功名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刺。即使在“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艰苦环境下,也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通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描绘,一个刻苦攻读的形象已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

  归家在昆山已算名门大族,可是到了归有光这一代却跌入低谷。他对兄弟分崩离析非常痛心,他对屡试不第非常愧疚。作为归家长子,务必考取功名,才能光宗耀祖。从“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句话中,可了解归有光虽暂时对不起母亲,但对胜出科考还是信心百倍,预感指日可待。

  归有光和项脊轩相依为命,对项脊轩的好感渗透在字里行间。他感恩在项脊轩中闭门苦读,收获颇多,最终将实现科考理想;他的幸运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一定有神灵在暗中保护。特别是表达了他对亡妻的一片怀念之情,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借物抒情——虽然失偶凄苦,但妻子所栽的树兴旺而带来好运,相信自己将有勃发的光明前景。

  文章悲喜参半。喜的是作者有项脊轩书房陪伴,最终一定会美梦成真;悲的是对家庭衰败隐隐作痛,虽然暂时辜负了亲人的殷切期盼,但他没有泄气,准备继续奋发,似乎已经看到了命运转折的希望。

  作者在文章中还以“项脊生”的名义自述,说明他与项脊轩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他心目中的圣屋。他仿照司马迁《史记》中的论赞笔法,借蜀地寡妇守护朱砂矿和诸葛孔明起于隆中的故事,表达了作者也有穷则思变的自信。

  因此,项脊轩可以成为归有光的代名词,从项脊轩中看到了归有光的光辉人生,从《项脊轩志》中看到了归有光的文学才华。遗憾的是四百多年前的项脊轩早已毁弃,坐落项脊轩的宣化坊现已并入新阳街而彻底消失,唯有《项脊轩志》还流芳百世,其中有着对项脊轩的细微记载。如果今日再现项脊轩,可以根据文字介绍作为复建的依据。

  但是,项脊轩并非只有“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 ,而是“庭中通南北……内外多置小门”的建筑群,当然“珊珊可爱”的书房项脊轩是整座建筑中的瞩目亮点,从“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的外景,到“借书满架”的内景,再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的意境,如果复原出一个有点神似的项脊轩来,然后与《项脊轩志》的描述对应起来,可以成为缅怀归有光先生的又一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