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通州的漕运兴衰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栏目:关注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石宗璧墓志拓片 长70厘米,宽70厘米 通县三间房金石槨墓出土

  1975年通州城关出土了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墓。墓主人石宗璧, 《金史》无传。墓志记载,石宗璧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四月四日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 。该墓志中明确出现了“通州”一词,是目前为止关于“通州”最早的实物见证。

  5月16日,在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会承办,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协办的“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2016年,因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路县故城,这一工作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表示,此次展览一是依托近年来通州地区考古挖掘成果的集成,其次依据有关的文献记载以及通州相关的历史文化为线索,通过对文物展品的解读和通州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系统地介绍了通州的历史文化。

  展览以通州历史为主线,汇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州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169组(件)文物,分为“邈远时代”“秦汉变局”“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天庾正供商贾辐辏” 4个部分,重点展示了郡县制这一行政管理巨变背景下通州路县的县城特点,及漕运与通州的关系与遗存。

  因为漕运,通州成为一个中转站,形成了繁华的局面。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因为城市规模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通州成为汇集南方漕粮入京的“水陆要会” ,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展览展出的多幅运河图,向观众完整呈现了运河的历史变迁。“通州早先就有隋唐大运河的基础,到元代时又把山东段的运河改直,形成了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元代时,郭守敬主持修建了通惠河,解决了北京到通州的漕运问题。 ”展览策划人高红清介绍。

  漕运的兴起也吸引了商人汇聚于此,更促进了通州的繁华,从展览展出的精美文物就可以窥见一斑。纹样别致的金嵌玉头簪、小巧精致的鼻烟壶、温婉典雅的花玉饰…… “这些在古代都是有闲有钱人把玩的器具,通州能出土这么多奢侈品,可见明清时期通州的富庶。 ”高红清解释。他还特别向观众介绍了一把军粮经纪密符扇。各地漕粮运抵通州后,官府会委派雇佣的经纪人员加以验收。为了防止勒索、舞弊等情况发生,定出密符制度。每一名经纪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密符。“密符扇上面的符号主要是一些植物、动物、人名、地名。每名军粮经纪人员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根据验粮情况,把自己的符形画在明显位置。监察官员随时抽查袋内的漕粮质量,合格则罢,若不合格,则对照着粮袋上的符形,查出真实姓名,然后按照朝廷规定,予以惩处。 ”

  作为一个运河城市,通州又带着很多运河城市的特点,带来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比如大顺斋的糖火烧,是南京人到了通州创办的;还有天妃宫,在北方只有天津和通州有天妃宫,天妃宫是南方祭祀妈祖的庙宇,因为海运的缘故,所以通州也有。这些都是南北交融的一些特点。 ”高红清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22日。

京鲁段运河图 长745厘米,宽50厘米 通州博物馆藏

  该长卷,是体量较大的运河地形图,描绘的是从山东台儿庄到北京段运河流域内的城池和闸口的部分,是一份形象的档案,此画曾流至日本,后由国人收藏回国后几番辗转最终捐给北京市通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