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书籍的孩子”
——九种图书获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栏目:特别推荐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4月23日,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举行“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发布暨国图公开课特别活动” ,揭晓9种获奖图书。本届文津图书奖共收到全国图书馆及读者、专家、媒体推荐的有效参评图书1874种,参评书目总量再创新高,比上届增长了20 %。全国81家图书馆担任联合评审单位, 8家媒体参与图书推荐和初评环节, 14位知名学者进行终评工作,最终评选出获奖图书9种,包括社科类4种,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1 - 10种) 《哲学起步》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科普类3种, 《中国三十大发明》《我们人类的基因: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少儿类2种, 《太空日记: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 。此外还评选出《中关村笔记》等推荐图书51种。

  “我们因为喜欢阅读而同时出现在这里,我们的年龄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都是书籍的学生,而回溯书籍与人类的古老关系,又简直可以说,我们都是书籍的孩子。 ”专家评审代表、作家梁晓声分享了他对全民阅读的理解,并对经典致敬,指出当下世界不断进步除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提升没有第二条途径,而人类全部思想的总和不在别处,一向在书籍中,呼吁“为了下一代比我们活得更优秀,读书吧! ”哲学家邓晓芒《哲学起步》获奖,该书论述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的本质三大问题,初步构建哲学体系,表述通俗生动,深入浅出,是一部有分量的哲学启蒙读物。邓晓芒对获奖颇感意外,在他看来,我们这个时代是本雅明所谓“机械复制的时代” ,更是互联网的时代,有人惊呼“文字已死,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样的时代,哲学何为?哲学还有人读吗?东西方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哲学智慧从此就要枯竭了吗? 《哲学起步》所讨论的问题是一些纯哲学的问题,“这样一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书,居然能够获得文津图书奖,这不单是我个人的荣耀,也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毕竟还没有丧失对超功利的精神生活的关注,不会满足于铺天盖地的网络快餐文化” 。与此同时,邓晓芒也反思道,哲学在今天的中国成为冷门中的冷门,做哲学研究的人也要负一定的责任,“一方面,我们没有使哲学成为我们时代具有引领作用的时代精神的开拓者,要么满足于从国外引进最时髦最先锋的流派,要么沉溺于数千年遗留下来的故纸堆,就是不肯结合时代现实的潮流自己动脑筋在哲学本身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我们在哲学思想的表达上也缺乏创新,要么现成地接受西方现当代哲学的新名词新命题,不求甚解地胡乱套用,要么则墨守早已僵死的陈旧的表达方式,不思进取地束手待毙” ,他强调,《哲学起步》正是力图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的尝试之作,想要在沉闷的哲学园地里吹入一股新鲜空气。此外作者代表李淼、冯立昇等也发表了获奖感言。

  活动现场,“国图公开课”系列丛书的首本图书《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正式发布,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宁作为该书作者和“国图公开课”首讲老师作《读书日谈读书》主题演讲,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陈鼓应也发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