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成在久,毫发无遗憾
栏目:两会关注
作者:李馨芳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美成在久,毫发无遗憾

  ——全国政协委员、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眼中的文艺出版

  文学艺术中跳动着时代进步的脉搏,新闻出版传达着社会发展的先声。“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上述论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热议。作为我国文艺出版方阵中的重要一员,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众多文艺出版物一直广受关注。作为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韩敬群从事出版行业近30年,他崇尚文字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始终怀揣着“毫发无遗憾”的职业情怀,既有田园牧歌式的从容淡定,又有敢于将情怀落地的突破精神。两会期间,本报对他进行了专访,倾听他关于文艺出版的独特见解。 (以下简称李、韩)

  李:作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您的审美风格以及审美取向会不同程度的对出版社产生影响,那么,一本书是否能在出版社出版,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韩:出版社的出版风格和总编辑的审美与价值判断一定是有关系的。出版时一定带有以总编辑为首的团队的风格。但是,我们会时常提醒自己,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使得出版社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偏向。风格是一把双刃剑,必须把握好尺度。简单来说就是要秉承“三精”原则,即选取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当然也有一些细致的区分,细化的因素,比如说,现在提倡现实主义创作,也有后现代的作品。十月文艺出版社总体上还是提倡开阔、温暖的现实主义创作。

  李:您平常自己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也倾向于这种类型的作品?

  韩:文学出版者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学的读者,而作为一名读者来说,读书习惯就像吃东西一样,不能挑食,各方面都需要涉猎。我可能有我自己相对喜欢的一类作者,某一种风格,但是也要关注跟他不一样的创作,毕竟一种风格之所以能够确立,是在与其他风格相形相较中形成的。

  李: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文学经典,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售态势,目前很多青年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往往跟风写作,盗墓题材火就写盗墓,宫斗题材火就写宫斗,作为一名资深文学出版人,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韩:文学的天地非常宽阔,不分高下,你刚才说到的这些类型写作,穿越也好,宫斗也罢,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只要在不触犯国家法律、不挑战公民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它也是一种形式的创作,有自己广泛的受众,我觉得可以允许它自由地生长,一个花园中需要不同的花和草,同样的,在文学这片广阔的天空之下,也需要不同的声音。这种类型文学十月文艺出版社从来没有涉猎过,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我们曾经尝试着出一些类型文学,但是,对于十月文艺出版社来说,确实是不匹配的,这是多少年风格的积淀的结果,读者也不认可。

  李:刚才谈到类型文学占据一定的市场,充斥着读者的视野,而且当前各种阅读方式,如数字阅读、移动阅读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面对这种情况,十月文艺出版社仍然秉持着传统,以纸质出版为载体,以纯文学为主要内容,您觉得出版社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吗?

  韩:我觉得没有必要。健康、有序、均衡的社会自有他清醒的判断力。从时间的横向看,你有时候会觉得读者很容易从众,容易随大流,容易被诱惑。但是,如果从时间的纵向看,读者是公正的,历史也是公正的。时间终究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从文艺出版工作者的角度看,要有信心,而这种信心是从出版实践中得来的,我感到幸运的是,十月文艺出版社包括国内很多家做原创的兄弟出版社,这么多年来,虽然走得波折,但是,我发现,始终坚持原创、品质的出版社,都慢慢地挺过来了,由此,我们看到了原创出版的生机和活力。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在中国做原创出版,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从监狱破墙而出,在下水道中爬行,虽然很艰难,看不到亮光,随时可能夭折在半路。但是我们在爬行的过程中,读者、作家、政府时不时地给予我们亮光,使我们有了继续爬行的力量与信心。十月文艺出版社一直以来坚持原创、高品质,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是很不错的。

  李:作家、读者确实给了出版社继续前行的力量,那么您认为编辑、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编者在这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韩:读者是支撑整个行业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读者,行业就无从发展,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行业产生影响,但是,编辑并不是盲目的追随者,实际上他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家、学者、译者在出版行业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说法中,将编辑称为“剪刀+糨糊” ,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 ,这些叫法过于消极,是不恰当的。我个人觉得虽然编辑是一个奉献的职业,但他不是无可奈何的,作家、编辑、读者之间是同行共进的关系,编辑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品的生产中来,其实,就是要和作者多交流,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全程参与到作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来。

  李: 2017年,十月文艺出版社宣布了关于三个文化带(北京的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专题策划,这个策划的背景是什么?

  韩:这个策划确实有一定的契机。首先我们是北京地区最大的专业文艺出版社,北京文化应该并且始终作为我们的着力点,出版具有“京味”的作品对于十月文艺出版社来说可谓是近水楼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个方面,北京市对自己“四个中心”的定位中,文化中心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作品,这个策划是应运而生的。

  李:作为一个资深出版人,您认为这么多年的编辑工作生涯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韩:出版是一个要求精细的行业,我在做学生的时候,比较粗心,不够精细,后来做了编辑,在与各种优秀的学者、作者打交道中,感受到了他们的认真。比如在编《汤显祖全集》的过程中,一些细小的问题我和徐朔方老先生都会进行讨论,我们来回写信都有上百封,可以说是认真到较真,较真到不近情理,说实话,这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我希望自己的编辑生涯能够像这些老先生一样,做到“毫发无遗憾。 ”另外,当编辑之后,我开始意识到了读者是分两种的,一种是专业读者,一种是普通读者,即没有受到文学偏见染污的读者。我觉得我们一方面要做专业读者,另一方面也把自己当作普通读者,还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普通读者的趣味。

  李:您对新一代的编辑有什么嘱咐?

  韩:我对他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敬佩、羡慕。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读书,去感受新事物,去完善自我。这个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可以轻易获取很多信息、资讯,这为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也有很深的忧虑,编辑行业职业素养和能力普遍滑坡。人才流失严重,提振行业信心迫在眉睫。要使优秀人才进得去、用得住、留得下,凝心聚力,恢复行业尊严。

  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 。作为一个资深出版人,就这方面,您最想说什么?

  韩:出版行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问题,首先,要注重出版的源头——作者。要重视作者的原创力,鼓励作家生产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其次,艺术生产部门要有更多的耐心。庄子曾经说过:“美成在久。 ”对精品的期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过于急躁,要敢于等待,并且善于等待,要有田园牧歌式的从容、淡定。再次,出版业需要秉承“工匠精神”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努力发掘“三精”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