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创建电视剧艺术委员会
——电视剧往事回忆
栏目:心语
作者:杜高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中国文艺出现了一个重大而最具时代特征的现象,这就是一门新的艺术——电视剧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最早引导我把目光投向这门我还十分陌生的新艺术的,是一位敏于走在时代前列的老戏剧家金山先生。那是在1981年春天,金山先生和我有过一次极富预见性和启发性,并且对我往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谈话。谈话的主题是戏剧界必须充分重视电视剧的出现和发展,做好准备迎接电视剧创作热潮的到来,并开展艺术评论活动。他预见未来几年中国就会出现大规模生产电视机并持续热销的局面,而随着电视机普及到每个家庭,戏剧的观看形式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到剧场看戏的人将逐渐减少,而正在兴起的电视剧将成为拥有最多观众、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门崭新的戏剧形式。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拍摄出具有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电视剧作品,就成了摆到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他那时正在思考着用社会方式建立一个新的艺术机构,同时着手尝试拍摄电视剧。他甚至连第一部电视剧的题材也想好了,那就是溥仪的故事《末代皇帝》 。我记得他在向我谈到这些想法时,神情激动,眉飞色舞,不停地挥动着手,使我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

  这次谈话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尽办法委托香港的一位朋友帮我购买了一台14吋的彩色电视机,我开始观看当时的电视剧,关注它的现状了。

  金山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话剧和电影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老资格的戏剧事业家。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获自由,才知道他的夫人著名导演孙维世已被迫害致死。他怀着无比的悲愤重新投入工作。这时他刚满70岁,担起了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重任。当我看到他充满着美好想象,不辞辛苦地为筹建这个电视剧的拍摄机构而奔忙着,很受感动,也更敬佩他的创业精神。这一年,他做了一件大事,他把他对电视剧的预见和雄心勃勃的拍摄计划向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胡耀邦写了一份报告,意想不到地得到了热情支持,并且立即批给了他300万元的启动资金。这无疑给他以巨大鼓舞。于是金山找到中国戏剧家协会的负责人赵寻,谋求合作。在剧协的协作下,一个以社会方式组成的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在1981年夏秋间宣布成立,金山任主任。剧协抽调了老同志齐特和几位得力的业务干部加入艺委会工作,金山也从戏剧学院把他的学生陈道明(他是金山选定的溥仪的扮演者)调到了这个艺委会。艺委会在东城新中街租了几间房子,布置得很好,我去过一两次,感受到这个新机构生气勃勃。这时,剧协把自己所办的《小剧本》杂志改名为《电视文艺》 ,由电视剧艺委会编辑出版。就这样,一个新的事业开始了!

  未料悲剧突然发生。刚刚过去半年, 1982年7月,金山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回家晚餐时,端起饭碗,手中的筷子掉落地上,垂下了头。送到北京医院后,又因抢救不及时而不幸逝世。金山的死使艺委会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当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到北京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时,禁不住泪流满面,默默地在心里督促自己千万不要辜负他对我的嘱托。

  这以后不久,广电总局就把艺委会连同300万元资金接收过去,分别成立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同时也把《电视文艺》转到了电视艺委会,改名《中国电视》继续出版。剧协的几位同志仍回原来的工作岗位,陈道明则调到了电视剧制作中心,继续筹拍《末代皇帝》 。金山创建的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也就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不出金山先生所预料的,中国电视剧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创作高潮。就在他去世两个月后,北京电视台成立了制作中心,相继拍摄了《四世同堂》 《便衣警察》 《北京人在纽约》 《渴望》等优秀电视连续剧,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也纷纷建立起制作机构,江苏台摄制了《秋白之死》 《严凤英》 ,辽宁台摄制了《雪野》 《努尔哈赤》 ,大连台摄制了《篱笆·女人和狗》等农村三部曲,黑龙江台摄制了《今夜有暴风雪》 《赵尚志》 ,上海台摄制了《围城》 《上海一家人》等等,他策划的《末代皇帝》也摄制成功,大量的优秀电视剧不断涌现,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他培养的一批学生也成为了最出众的电视剧明星。

  电视剧的繁荣发展,标志着一个时代艺术思想的解放和艺术创新意识的增强,揭开了中国艺术发展史的新篇章。

  为了适应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 1985年5月,中央采纳了文艺界老前辈阳翰笙先生等政协委员的提案,批准在中国文联系统中成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我也就加入了电视剧创作的艺术行列,并且有幸见证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突飞猛进的繁荣景象。

  时间过得很快,金山先生去世到今天已36年。我深深地感念着他,他那生动亲切的形象仍像当年一样闪现在我的眼前。他创建的电视剧艺术委员会,虽如昙花一现,生命短暂,却是一个永恒的创举,它代表的艺术理想和奋斗精神,将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留下不灭的光辉。我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