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银饰上的《牡丹亭》“剧照”
栏目:趣味考据
作者:金昱杉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剧照

  人类对银的使用历史颇为久远,银饰常为古代女子贴身佩戴之物,其上的图案除了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鸳鸯,还有并不常见的戏曲题材,图像史说明了,戏曲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戏曲图案使银饰具有了形象性和舞台性的特点,其中反映的演出内容,也就成为了研究古时戏曲演出形态的有力补充。

  探寻《牡丹亭》的演出历史,讲究文、物互证,我们先来看文字记载。汤显祖( 1550 - 1616 ) ,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所著传奇《紫钗记》 《还魂记》 《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其中, 《还魂记》为汤显祖根据《燕居笔记》中《杜丽娘慕色还魂》所作,也叫《牡丹亭记》 。其作以“至情至性”见长,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更是家喻户晓。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掀起一股热潮。根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 ,丹阳吴太乙家班在南京演出《牡丹亭》 ,观赏者有臧懋循、吴梦旸、潘之恒等,皆为当时戏曲评论界“大腕” ;太仓王锡爵令家班演出《牡丹亭》 ,门客中有“昆曲之祖”魏良辅的嫡传弟子赵瞻云及女婿张野塘等人;清人焦循的《剧说》记载,杭女伶商小玲擅演《牡丹亭》 ,每演《寻梦》 ,置身其中抑郁成疾,一日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盈盈界面” ,倚地气绝。展示清代日俗生活的《扬州画舫录》提到演出了《紫箫》 《紫钗》《还魂》 《南柯》 《邯郸》五种戏,还提到董美臣之子董抡标擅演《牡丹亭记》里的柳梦梅。话说《牡丹亭》的影响不仅限于江南地区,清代苏州伶人将其带到山东济南趵突泉边,徐昆的《柳崖外编》记载:“生独演《牡丹亭·拾画》剧,只初出口‘警春’二字已入妙” 。曹雪芹的《红楼梦》讲到,元妃省亲点戏《牡丹亭·离魂》 。而据《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载,当时《牡丹亭》常演折子戏包括《劝农》 《学堂》 《游园》 《堆花》 《惊梦》 《离魂》 《冥判》 《拾画》 《叫画》 《问路》 《吊打》 《圆驾》 。

刻有《牡丹亭》图案的古董银藤镯,上海藏家青虫供图

    古董银戒指中的《如杭》

  上海藏家青虫收藏有一枚制作年代为清代中期的古董银戒指,戒指上有戏曲图案,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是《牡丹亭·如杭》的场景,《如杭》是《牡丹亭》第三十九出,紧接《淮警》 ,讲述杜丽娘回生之后的事情。一段生、旦戏,巧妙地将一至十个数字融入其中:

  【小措大】 〔旦把酒介〕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惊开。好开怀这御酒三杯,放着四婵娟人月在。立朝马五更门外,听六街里喧传人气概。七步才,蹬上了寒宫八宝台。沈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

  【前腔】 〔生〕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才开。夫贵妻荣八字安排。敢你七香车稳情载,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论四德、似你那三从结愿谐。二指大泥金报喜。打一轮皂盖飞来。

  才子佳人戏何止百千, 《牡丹亭》的执扇乃是一鲜明特色,而且唯有一折《如杭》男、女主角双双执扇。执扇之于《牡丹亭》就像老黄忠刀劈夏侯渊之于《定军山》 ,就像张生翻墙之于《西厢记》 ,让人们一看到典型的图像就知道是何戏了。古今皆把这一形象突出并固定下来,亦是共识。可这段戏的场景能够出现在日用的银饰上,非像今天宣传印刷海报或拍定妆照那么简单,因为它一定是与折子戏的实际演出密切相关的。即便在今天,想获得一张《如杭》的剧照,也只有当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连演三个晚上,将二十九折戏完整呈现,才有《如杭》一折中柳梦梅与杜丽娘双双手执折扇的剧照,而这恰恰与老银戒上图案相吻合。清代史料中虽没有记载《如杭》的演出,匠人却已刻在戒指上,老百姓随身携带,当时这一折想必是极受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昆剧演出的仅有二十三人。1980年,由洪惟助主持,苏州昆剧传习所、“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室制作的《昆剧名家录像》包括: 《牡丹亭·拾画叫画》沈传芷的柳梦梅,《牡丹亭·寻梦》姚传芗的杜丽娘。同年北方昆剧团演出了八个场次《牡丹亭》 ,分别为: 《训女延师》 《花慨师窘》 《惊梦寻梦》 《灌园访梦》《题画离魂》 《游魂问花》 《拾画叫画》和《逃生还魂》 。蔡瑶铣、许凤山1982年演出于首都师范学院并录像。1981年,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牡丹亭》 ,场次为: 《游园》 《惊梦》 《寻梦》 《写真》和《离魂》 。1982年,上海昆剧院公演《牡丹亭》 ,共有七个场次: 《闺塾训女》 《游园惊梦》 《寻梦情殇》 《倩魂遇判》 《访园拾画》 《叫画幽遇》和《回生梦遇》 。《如杭》这一折演出资料之稀少,让我们不禁感叹,如果没有这枚戒指,我们对戏曲史上《如杭》的认识或许要大打折扣。

  2004年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启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挑大梁,取得成功,吸引了众多高校学生观剧,它的演出也宣告了《如杭》等多个场次时隔多年重回戏台。苏州昆剧历史悠久,在传承中功不可没。吴中沈君张家班便是明代演出《牡丹亭》的家班之一。苏州著名的昆班始建于道光末年,分别为:大章班、大雅班、全福班等。近代人建立了在昆曲史上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昆剧传习所。1921年秋,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市桃花坞五亩园成立。最开始由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等人创办,穆藕初因喜爱昆剧,亦出巨资投入,另外吴梅、汪鼎丞等人各有赞助。众人协同合作之下,拟定方案,聘任所长孙咏雩,聘请晚清享誉苏、沪地区的“全福班”名角沈月泉(小生) 、沈斌泉(净、副、丑) 、吴义生(外、末、老旦) 、许彩金(旦) 、尤彩云(旦)等进行授课,从而培养昆剧接班人。1922年2月10日到12日,上海昆剧保存社为补助苏州昆剧传习所经费,举行会串三天,其中谢绳祖与俞振飞合演《游园惊梦》 ,吴梅应穆藕初之邀自宁至沪观看。而经由昆剧传习所培养出的“传”字辈演员中,朱传茗和张传芳的合作最为固定并且经典,可谓“水乳交融、形影相随” 。而柳梦梅的演员则有变化,从“新乐府”时期的顾传玠到“仙霓社”时期的周传瑛再到后来的沈传芷。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传字辈演员受生活所迫,有的改行,有的从事教职。周传瑛、王传淞、周传铮等人加入朱国梁苏剧班,辗转江浙地区糊口,昆剧只得偶尔插演。那时,是苏剧养活了这批“传”字辈的演员,保住了昆剧传承的一条根脉。

刻有《牡丹亭》图案的古董银戒,上海藏家青虫供图

  古董银藤镯中的《游园惊梦》

  这位上海藏家还有一副刻有《游园惊梦》的清代中晚期的银藤镯。画面中小姐与丫鬟在花园中游玩,柳梢依依,故推测为杜丽娘与春香。汤显祖本人对杜丽娘是有偏爱的, 《游园》可以说是杜丽娘的个人秀。作者题词曰: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游园》是《牡丹亭》中相对常演的一出戏,陆萼庭先生在其著作《昆剧演出史稿》中总结了一百出精品戏目, 《游园惊梦》赫然在列。由于此戏长期合演不分,所以,虽然《游园》 《惊梦》为两出戏,但戏目中仍列为一出。 《游园惊梦》作为折子戏在光绪年间进入清廷,由升平署太监扮演。民国时期炙手可热的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都曾演出过这一折昆曲。20世纪20到30年代, 《游园惊梦》在上海成为热门。1919年,北昆韩世昌首次在上海演出,打炮戏为《游园惊梦》 ,马彩凤为其配柳梦梅。1920年,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游园惊梦》 ,引起轰动。 《游园惊梦》是梅兰芳的常演剧目,为其配柳梦梅的为姜妙香。1934年,梅兰芳与俞振飞首次合作演出《游园惊梦》 。1960年梅兰芳和俞振飞合演戏曲艺术片《游园惊梦》 ,由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出版发行,留下珍贵资料,成为京昆融合的样板。1921年,王灵珠与周信芳同挂头牌演出《游园惊梦》 ,王灵珠的杜丽娘,陈嘉祥的柳梦梅,周信芳的陈最良。其中《堆花》的灯彩戏成为噱头。

  古董银饰上的《牡丹亭》 ,从图像上补充了《牡丹亭》演剧的史实,也体现了《牡丹亭》的故事在百姓心中的位置,体现了它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老银戒和老藤镯做工均非常精细,均为女性贴身佩戴之物,在自己心爱之物上雕刻《牡丹亭》题材,可见此戏在当时流传之广,有多么深入人心。孔尚任在自己的《桃花扇》第三十六出《逃难》中写下这一句眉批: 《牡丹亭》死者可以复生,《桃花扇》离者可以复合,皆是拿定情根。所以,这类银饰多是与爱情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