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体裁表现国殇记忆
——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
作者:朱婧燕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歌剧《拉贝日记》剧照

  “泪水啊尽情地流,冲去生命的悲伤和屈辱,抚平心灵的殇痛,笑容啊绽放吧。听,天使的号角已响彻在云霄,等待接引的生命,在光明中重生……”1937年12月13日,这个刻在中华民族耻辱柱上让世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在80年后事件的发生地南京,为之纪念和哀悼。日前,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在江苏大剧院首演。惨绝的屠杀、兽性的暴行、凄切的哀鸣……一段一段令人悲恸的场景重现出来,而剧终迎来展望未来的合唱《生命之歌》 ,推动了舞台上下演员和观众的情感沸腾,附之全体演职人员满带庄严感的谢幕,无不令观众为之振奋、深思,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歌剧《拉贝日记》由唐建平作曲,周可编剧,是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历时一年多着力打造的艺术精品。江苏是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的大省,近年来,为提升本省文化软实力,先后利用地域知名度颇高的事件,打造了一系列歌剧力作,如《运之河》 《郑和》 《鉴真东渡》 ,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巡演中普遍收获好评。此次选择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拉贝日记》进行歌剧编创,因题材特有的严肃与深刻性,使得创作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敬畏和慎重。为展现那段惨烈的历史,揭示其内在蕴含的主题和诉衷的审美情怀,带给主创人员的重任和压力不言而喻。导演伊莱嘉·莫辛斯基(英国)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歌剧《拉贝日记》 )它的重要程度和意义是我从业这么多年来都很少遇到的,这种挑战让我非常激动。我觉得我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把这部剧做好,而且要让它成为一部意义深远的作品。 ”实践证明,歌剧《拉贝日记》的推出和创演,因其题材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及国际化组建的创作团队不辞辛劳、众志所向、凝聚合力所锐意打造的精品意识,呈现出全球视野表达中国故事的震撼效果,标志着江苏省原创歌剧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拉贝日记》原本仅是零散的日记,而由日记形式构建戏剧可能会因事件间相对的独立性而缺乏应有的融合度,以致阻碍戏剧思维发展。然而,本剧以时间为顺序,设定了以拉贝为中心的国际友人建立安全委员会之因、建立后实行的救助,以及与日军发生口角等几个大事件为宏观外部行动的冲突线,微观聚焦于事件后主人公以及次要人物的内心揭示,使得全剧戏剧线索清晰、情节关系合理。在此之上,音乐对这种大事件冲突的粗粝表达和人物情感张力的细腻传递,有效发挥了歌剧艺术在戏剧情境内凸显音乐戏剧性和抒情性的真切感。因剧中人物的中外关系以及国际化表达的形式诉求,在音

  乐材料选用上有效汲取了巴赫音乐、美国国歌素材、西方宗教音乐和江苏本地音乐等元素,它们在剧中巧妙地融入、恰接、隐现,丝毫没有留下易出现的断裂和唐突感的诟病。同时,作曲家利用丰富的音乐语言拓展了戏剧本身的力度,使得歌剧揭示出人物的宣泄和痛楚的悲鸣而引发的情感张力,生生地触动着观众对那段黑暗历史的滴血体悟。

  艺术体裁表现国殇记忆,本不在于记住仇恨,而是重在后人去铭记历史,勿忘国难,如同担任本剧指挥的吕嘉所言“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铭记历史的时刻,但它所传达给观众的情感,并不是为了增加仇恨和伤痛,而是为了迎接将来更加和平、更加美好的世界。 ”与此同时,歌剧《拉贝日记》的创演,也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惨案下那些不惧个人生死的国际友人内心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秉承他们的这种大爱的无畏之举。让我们铭记历史,传递善意,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