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风劲吹医巫闾
——读杨俊文《风过医巫闾》
栏目:品读斋
作者:周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风过巫医闾》  杨俊文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7年10月出版

  杨俊文又一本散文集问世,着实使人高兴,我为他的勤奋而心生敬意,也为他新书的出版由衷祝贺!

  随意翻开这本《风过医巫闾》 ,便感受到一阵山海关外的罡风拂面而过,风中裹挟着亲情、传说、民俗、乡愁、神祇以及田园的万千气象,竟让我欲罢不能。毕竟是上了年纪,我还是忍住好奇,断断续续地翻阅了一遍。首先要感谢俊文,让我通过这部散文集,对神秘的医巫闾山,对医巫闾山水间的世事沧桑、风土人情有了直观的感受。医巫闾,一个很独特的名字,弥漫着玄幻神秘的色彩。我还是翻阅了一些资料才弄个明白,原来医巫闾是一座耸立在辽锦大地的名山。得名甚早,已无从考,或与古华夏民族的“医、巫文化崇拜有关” ——这只是我的猜测。自古名山僧占多,医巫闾就是一座宗教兴盛的大山,自然是亭台楼阁、古刹庙宇、碑刻摩崖、苍松翠柏,星罗棋布、错落有致,为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不厌其烦登临吟诵,似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见证和记录着这块土地的沧海桑田、变迁更迭。这座山,是杨俊文创作的源泉,然而,我要说的是,俊文的创作并不局限于为一座山树碑立传。在他的笔触下,医巫闾山,是一个图腾般的存在。山的方圆生息或者发生过的那些或远或近的人和事才是他作品的主角。尽管“历史的长河从古老的源头奔泻过来,并非一路连绵不绝地高歌与诉说,总会因某种疏忽或灾难时而变得哑然失声” ,尽管“那些浸渍在时光里的往事旧话,已被时光之水销蚀得凌乱不堪” ( 《城堡》 ) ,但它们时而鲜活、时而模糊,就像回荡在医巫闾山间的风一样,有温度、可感知、难忘怀,是值得被传颂或铭记的。

  走进杨俊文的散文世界,质朴、本真、灵动、温情等关键词不时闪烁在我的眼前,但我又觉得,作者呈现出的宏大和丰厚不是那么几个词语所能承载的。读《沉默的御路》 ,传说与史实交织呈现,赋予医巫闾山更多神奇,在对历史的回望中作者有着独到的思辨—— “人们总是愿意凭借一双想象的眼睛,回望久远的时空里上演的一幕幕浮世悲欢,并习惯截取其中真实包括虚拟的人物或事件,为当下的生活找到依据和理由以及某种联系……而当人们从大槐树月夜里的投影中走开,他们则全然忘记了自己就行走在历史的投影中” 。哪年哪月,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我不知道我又是如何度过这场秋霜,那颗少年心中凝成的冰体不知何时悄悄地融化成一颗颗冰凉的泪珠,在来年的春分时节悄悄落入了刚刚萌绿的草叶之间。 ” ( 《那场秋霜》 )曾经梦想用笔杆子开启新生活、最终却不得不扛起父亲为他准备好镢头的《姥爷》 ; 《当云飘过》中的作者、江子和云儿,童年的记忆未必是欢乐多于苦涩。还有《云端的石像》中,从姥姥对神像的虔诚膜拜,到神像被红卫兵摧毁后姥姥的痛惜和愤懑,再到神像修复后姥姥“双眼模糊的泪光” ,真实记录了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无限迷茫和不懈抗争,这何曾不是亿万民众曾经的写照?在《鼓乐》跌宕起伏中,作者表达了对姥姥的悲悼与追忆,描绘了鼓乐声中蕴藏的特质—— “不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鼓乐声都是将人的情感幻化为一种旋律,并通过旋律的变化让情感的河流放纵地奔泻与流淌……仿佛这声音如期而至,下一个轮回就有了美好的预示或开端。 ”还有《碾坊》 《拜年》 《古榆和井》等篇章,在对民间文化、乡村图景的描摹中,作者的乡愁、亲情得到了肆意的宣泄,一些对生命的思考,一些朴素的哲学,还有那对民族传统习俗的敬畏和坚守,都闪烁在字里行间,让读者笑中带泪、读中有思,不露声色间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传递着爱与美好。

  杨俊文的每一篇作品,都能以独特的视觉向我们展露他独到的抒情才华,即使是通过朴素的语言描述,也能显现出深沉的意蕴。认识杨俊文也有好多年了,这些年来,他总能时不时地带给大家一些惊喜。无论是做事做人、还是作诗作文,我们总能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并感动于每一个细节之中……

  风过医巫闾,清气满乾坤。我想,有朝一日登临医巫闾,一定能感受到那山的神秘和博大!一定能够感受到山海关外黑土地上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