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时代相声之父”王振全:
当年无心插柳,如今柳已成荫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振全(右)和他的“汉霖”娃娃兵

  年近65岁的王振全,精气神儿十足,跟人面对面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说起话来不紧不慢,温文尔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君子”“绅士”这些名词。

  掰着手指数一下,加在王振全头上的名号真是不少:他因为接续了台湾相声表演而成为“台湾相声断层的‘缝补者’ ” ,因与大陆相声名家的接触而被誉为“两岸相声交流先行者” ,又因为革新台湾相声而获得了“台湾新时代相声之父”的称号……

  在王振全面前说起这些名号时,他总会以哈哈大笑作为回应,在台湾从事相声表演已经有30余年,王振全最爱说起的名号,还是跟他所创立的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有关,他是汉霖的团长,也是汉霖“儿童团”孩子们口中的“怪爷爷” 。

  “莫名其妙地”说了相声

  小时候的王振全,从没想过自己未来会以说相声为生。

  王振全出生于台湾的台中县,自小在眷村长大。眷村的生活是艰难又单调的,这可憋坏了活泼好动的王振全,他在眷村可以听到来自大陆各地的方言,他就以“看到什么人,就用什么腔调与之对谈”为乐。同时,他也试着从收音机里寻找快乐,七岁时,他从收音机中听到了台湾相声名家吴兆南和魏龙豪的相声,从此迷上了相声。

  初中时,王振全在学校完成了自己相声表演的“处子秀” 。到了高中,他开始沉迷于曲艺的学习与表演难以自拔,“荒废”了学业,单单高二就读了四年,而这也成了他日后用以自嘲的“包袱” —— “通知我参加高中同学会,哪一年的? ”高中毕业后,王振全考入了文化大学戏剧系国剧组,这给了他充分享受表演的机会,他积极担任校内各种表演节目、晚会的主持人,并请来家教指导自己的说话技巧,据说那时他在学校的知名度,“除了校长以外,无人能出其右” 。

  然而大学毕业后,王振全没有继续自己的表演道路。他“因缘际会”地接手了友人的一家韩式餐厅。回忆起来,王振全打趣道,“我还没去过韩国呢,却做了跟韩国有关的事” 。王振全做得很成功,“生意好得不得了” 。

  1984年,正当王振全的餐厅开到第八个年头,王振全曾经的老师田士林找到了他。田士林是戏剧和曲艺的研究者,那时他在高校进行演讲,邀请王振全为自己讲到的曲种做各种示范表演,王振全“莫名其妙地”答应了。

  而这也使王振全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在他协助老师做示范表演的过程中,王振全被素有“台湾演艺之父”称号的新象文教基金会创办人许博允发现,并被邀请到许博允自己的小剧场里表演相声。“那时台湾已经有20年看不到相声演出了。 ”回忆起来,王振全还是感到很兴奋:“第一次演出我们表演了45分钟,意犹未尽。演出结束后,我们从观众中结识了几位喜欢相声的同好,第二次演出我们就一块说起了相声。 ”

  王振全说他这辈子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开了8年韩国餐厅,另一件事说相声则开始于1985年,至今他还在做着。

  创立“汉霖” ,革新相声

  说起那时自己学习相声的经历,王振全感慨,“我们这一辈相声演员真是大胆,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相声表演” 。王振全是跟着录音学习的相声,在广播上听到哪段就录哪段,录下后反反复复地听,直到完全听熟听会为止。他们还请懂音乐的朋友听他们录下的京韵大鼓、岔曲、西河大鼓等唱曲的录音,帮助他们把谱子写出来。

  在相声表演上渐趋成熟的王振全于1985年创立了台湾第一个专业说唱艺术团体——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相声在台湾也有了自己一个固定的“家” 。

  最开始时,王振全和他的团员们在街头做义务演出。1986年,台湾公共电视推出“今晚为您说相声”节目,由汉霖提供剧本并进行演出,王振全和他的汉霖也逐渐闯出了自己的天地。汉霖成立以来,走遍了台湾的各个城市和乡镇,他们也走出了宝岛,走向了世界,他们不仅在法国、比利时等73个国家表演过相声,还曾应邀赴韩国为汉城奥运会献艺。让王振全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汉霖曾到台湾的46座监狱表演过相声,“我们自由,无拘无碍,哪儿都去” 。

  值得一提的是, 1988年5月,王振全受新加坡实践话剧团邀请,与大陆相声名家姜昆、唐杰忠等人同台演出,演出结束后,王振全应邀来到大陆,拜访了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从那之后,王振全和他的团员们经常来大陆演出,他们也常邀请大陆的相声演员到台湾演出。

  在汉霖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王振全也尝试对台湾相声进行改造。

  “吴兆南、魏龙豪那一代的前辈,为台湾带来了相声,在继承传统相声和将相声进行本地化改造方面竭尽心力。 ”王振全对前辈的努力充满敬意,他自己也在尝试开拓新的道路。他最先做的,是改造相声的语言。“很多人认为相声一定是京腔京味,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任何语言都可以说相声。 ”王振全把台湾地区的闽南语、客家话等加入到相声之中,说起了台湾的方言相声,而在出国表演时,他们还尝试用英语和法语说过相声。在表演形式上,他和同伴们尝试了相声剧的形式。虽然对于相声剧,王振全有点“心虚” ,因为在他看来那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声,但他们所做的探索和创新在台湾年轻人中很受欢迎。王振全还和他的同伴把八角鼓、岔曲、河南坠子、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在台湾推广开来,他想“让曲艺的触角伸得更远” 。

  王振全时常感慨“时间过得太快了” 。汉霖二十周年时,他写下一段话:“感谢一直以来汉霖所拥有的可爱团员,我们还得再次携手闯过第二个二十年,您说是不是? ! ”

  但近些年来,市场不景气,王振全和他的汉霖也出现了“经济危机” ,他卖了房子,母亲的遗产和他的退休金也“砸”了进去,演出机会也没以前多了,“在团里表演已经不足以让所有人糊口了” 。

  然而,王振全和他“可爱团员”们依旧在坚持,王振全说过,“唯有我们苦中作乐,才能甘之如饴,如果为了报酬,汉霖伙伴早就去拉保险、炒股票、做直销、卖房地产了” 。到2018年1月,汉霖就要进入第33个年头了。

  让“做对了的事”传下去

  王振全和他们的伙伴能够一直做下去,还因为他们的“娃娃兵” 。

  上世纪90年代初,王振全看到台湾各地的“儿童剧团”在舞台上演出的都是大人,大人演给孩子看,这让王振全感到奇怪——为什么不能让小朋友演给小朋友看呢?于是,汉霖自1994年开始着手训练台湾当地的小朋友学习曲艺。

  近些年来,汉霖的“说唱娃娃团”研习营成为了“著名品牌” ,每年寒暑假都会定期开班,根据年龄将孩子们分到“迷你团”“童蒙班”“童瑞班”等各类学习班中,训练孩子们的口齿表达、台风、幽默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很多小朋友有表演曲艺的资质,看到这些‘娃娃兵’有集天下英才的感觉。 ”王振全说他看到了希望,他的“娃娃兵”在很多相声比赛中得过奖,也有很多到外国进行过相声表演。“孩子们的家长是非常支持的,对我们也很是礼遇。 ”说起支持他做儿童研习营的动力,王振全专门为孩子们的家长“点了个赞” 。

  除了“招进来” ,王振全和他的汉霖还积极地“走出去” ,他们协助台湾的小学、中学和高校成立相声社团,帮助培养学生们对相声的兴趣,也帮助他们练习说相声。

  “汉霖和台湾相声的青黄都已经接上了。 ”王振全动情地说,当年的“娃娃兵” ,在大学毕业后都有回汉霖当老师的了。

  “当年无心插柳,如今柳已成荫。 ”王振全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地做对了一件事,每次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他都“觉得非常有价值” ,乐此不疲。当然,他和他的伙伴还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