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史自我陈述中的逻辑真实
——评《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
栏目:品读斋
作者:邱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  于平  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一书,是于平受聘于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担任院长期间,为“南艺舞学丛书”“置办”的第二部教材(第一部是《新时期中国“新舞蹈”史述》 ) 。与第一部教材相类,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亦是一部史学类教材,这是对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历史发展脉络的全面梳理。在于平看来,之所以从舞蹈史学研究切入教材,是因为我国当下的舞蹈研究当务之急便是对其历史的正本清源。作为伴随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历程并与之“一路同行”的见证者,于平责无旁贷。

  对于舞蹈历史的研究,自第一部教材以来,于平便形成了一种客观、新颖的历史叙事风格,也即在遵循“论从史出”的研究原则上,让历史进行自我陈述。所谓“论从史出” ,其前提是论述者对史料的充分占有,而“让历史进行自我陈述”则是充分占有史料的论述者让历史的真实自己发声。运用这样的历史叙事方式,一方面需要论述者具有高站位、宽视野和厚积淀,另一方面也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强大的“逻辑整合”能力。其实,“逻辑整合”能力是每位著书立说者皆应具备的能力,但于平以其“逻辑整合”能力的“强大”尽显本书之特色。谓之“强大”的“逻辑整合”能力,当然不只是对史料的依序堆砌,而是对全方位、综合性史料的一种逻辑排列,也即对一种集纪事本末体、纪传体以及章节体之优势于一体的新创体裁的精心建构。这种体裁既要论述者对人物活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又要将历史事件的相关专题材料予以集中,还要因事立题、分篇综论,最终依据时间顺序,依章按节对之进行“逻辑整合” ,从而体现出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的叙事特色。

  在强大“逻辑整合”能力的驱动下,于平将该书结构为12单元、 78章节。全书自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校,古典舞学科建设之初,叶宁先生提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必须继承中国舞蹈现实主义的传统,不断从民间舞蹈的源泉中吸取滋养,并借鉴西洋舞剧的表现方法,来创造一条新的道路” ;到唐满城指出的“借鉴芭蕾是为着实现中国古典舞训练的‘科学化’ ” ;再至李正一认为“中国古典舞要建立在戏曲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找出民族的运动规律和审美特征,同时要根据古典舞基训教学的需要,按照舞蹈特性来进行发展和吸收……” ;以及随后的郜大琨、王萍、丁宁、孙颖等舞蹈家们在古典舞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发声,均成为极具价值的史料。这些史料在于平的用心挑选、精心剪裁以及重新排列中,形成了一种新的逻辑关联,使得史料最大化地为历史服务。

  与其他舞蹈史学类书籍不同,于平并非单纯平实地描述历史事件,也非仅为提供史料而书写历史,他所注重的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 ——舞蹈家们在古典舞学科建设进程中的所感、所思、所想。这不仅从学理的深层角度,梳理出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思想史”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也在消除迷惑、扫清障碍的过程中,影射出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未来之路。例如,书中记述了由孙颖的《再论中国古典舞蹈》等文章引发的对古典舞的专题探讨。对于这一自1986年第3期开始的为时数月的专题探讨,于平并未中规中矩地详实记录,而是从数篇有价值的文章中提炼出重要观点,并将文章进行拆分、串联,从而归纳出专题探讨的最终成果及作用于学科建设的有效观点。具体包括了欧阳予倩、叶宁认为的“中国古典舞并非只能表现历史题材” ,吴晓邦认为的“中国古典舞要创造‘具有古典精神的舞蹈形象’ ” ,以及唐满城认为的“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一种‘新古典舞蹈’ ”等等。

  当然,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有百家争鸣,也便有百家争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鉴于此,作为历史的叙事者,“我们需要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以确保历史的客观性” 。这也正是本书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让历史自述” ,坚持在逻辑中构筑真实的初衷所在。正如一段时间学界对“古典舞”的界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古典舞是当代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建出的具有‘古典’意义的舞蹈” ,这是代表主流文化的说法;而另一种偏离于主流文化的说法则是“古典舞是一种古代舞蹈形式,且只能是形成于古代的舞蹈” 。显然,在历史的自我选择中,偏离主流的思想观念终究在众人的呼声中走向消亡。除此之外,本书还对“历史是否需要重建‘古代舞蹈’ ” ,“中国古典舞是否需要借鉴芭蕾” ,以及“中国古典舞是否应只谈‘风格’不提‘功能’ ”等争论予以客观呈现,最终在历史的自述中凸显逻辑真实。

  彼得·海尔曾说过:“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自《新时期中国“新舞蹈”史述》以来,于平不仅秉承了“论从史出”和“史述”的研究原则和方式,更是具有前瞻性地运用了“开放式结构”来进行史书的撰写。这一方面既对历史发展予以客观把握,又为后面的接续研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这不失为历史研究的良方,也尽显于平潜心治学的真诚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