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土书写打开新的面向
——评蔡家园的长篇非虚构《松塆纪事》
栏目:品读斋
作者:熊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松塆纪事》  蔡家园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12月出版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一直备受关注。自2010年《人民文学》首创“非虚构”专栏以后,不少作家更注重以田野调查或者查阅历史档案的方式,去开掘现实生活和历史往事。 《人民日报》曾在2013年发文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意义,认为非虚构写作这一文体使作家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也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蔡家园的《松塆纪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作者通过采访村民和查阅资料,想象或者重构他们的生活,由一个村庄60年的变迁来折射历史丰富而斑驳的面貌,试图打开被主流叙述所遮蔽的空间,为我们重新认识乡土中国提供新的参照。

  《松塆纪事》追根溯源地探究了地处长江之畔的一个小小村庄的历史、文化演变,生动地记录了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对于真实性和文学性关系的平衡与到位把握,语言的美感与节制使得这部作品与众多描写乡土人事和历史过往的小说、散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质感和深度,也回应着任何一个非虚构写作者都应该回答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什么是文学能够做的?书写者究竟是记录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共情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松塆纪事》里所记录的各个主体的回忆是属于他们的“个人史” ,这种个人史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是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对于行将消失的私人记忆的一种保存。不过,即使是从私人角度出发,这种记忆也不是寂寥的,因为叙述者的背后站着拥有类似经历的一群人或者说一代人,他们的命运、情感具有高度共情的特质。松塆本来只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小而不起眼的村庄,但因生活于此的人们拥有着代表中华大地上最广大群体的共同的“农民身份” ,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危机几乎是如出一辙的。蔡家园借由对于松塆村民的生活轨迹的细致刻画,试图展现作为普通农民的他们面对社会剧变时的心理感受及精神状况。在蔡家园的笔下,故乡松塆不仅是用来寄托乡愁的载体,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倾其智识、关怀于其中的“问题的场域” ——凸显真相、直面问题、寻找答案,因此自然也就多了一份面向未来而生的对于历史的探寻意味。

  《松塆纪事》整体上采用编年体,将不同村民的口述和作者的叙事结合在一起,看上去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但故事之间有所勾连,人物彼此穿插,呈现出浮世绘似的生活图景。通过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口述,蔡家园打破了我们过去所感知的历史的“刻板印象” ,试图重现历史原本复杂的面貌,也表达了对于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知青小说、返乡小说书写模式的质疑,进而对作为叙事者——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思维方式展开了深入反思。如“疯爷”回忆“两个地主的黄昏” ,讲述小地主旺财、安财和翻身贫农桂平的故事,致远讲复员军人老魏的故事,梅松回忆“好公仆”潘组长的故事,其间还穿插着作者对那些故人和往事的叙述。第一人称叙事者“我”与人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对话或者潜对话的关系,不仅很好地处理了作品中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也使得作品中的对话性得以“形式化”地显现出来。作者的创作过程,正是与人物的对话过程。这种潜在“对话性”打开的叙事空间,无疑更具思想张力。作者并不尝试为任何一个角色的行为做出解释和评判,也不试图对任何一个角色进行廉价的救赎,他所要做的,是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去呈现他们的人生历程及感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思考空间,也给历史留下新的书写面貌。

  在《松塆纪事》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平等地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几乎没有主人公和配角之分,对于人生经历比较复杂、波折不断的人物,作者着墨相对较多;而对于生活经历稍微平淡、无甚起伏的人物,用笔则相对较少。笔墨的浓淡不同依稀显示着他们所代表的某一类型的人物,以及这一类型人物的命运起伏及其生命历程。而命运起伏的大小显然与角色本身和社会、历史的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也就可以从中窥见那一类型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当时大的社会历史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侧影。所有在松塆成长起来的人,在由一个个不同的历史事件形成的节点之处,因为不同的选择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恰如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所描述的那样,所有的选择都会导致不一样的未来,然而,这些选择的是非对错,真的是不应该轻易判断。因为生存着的人,即使被同一种意识形态所规训,受同一种教育体系的培养,然而,能动的反作用的效果和力度都不可等而论之,我们无法去经历他人的人生,同样,亦不可轻率论断他人的选择。作者在文本中一以贯之地表现出对于角色的“理解之同情” ,这种悲悯情怀是最让读者心有戚戚焉的地方。

  此外, 《松塆纪事》的语言简练、朴素,富有历史感,叙述追求木刻似的效果。作者的笔触看似冷静客观,但又通过自我视角的介入而与整个村庄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紧密粘连,文字中间蕴含着深深的暖意。

  总而言之,蔡家园的《松塆纪事》为当代乡土写作、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我认为,借用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评价“70后”创作的一段话来评价他并无不可:“ ‘70后’作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文学素质,他们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探察,对于历史和时代的敏锐观察,对于小说审美艺术的执着追求,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代作家还有无限未知的成长空间,每个人都正走在漫长的自我超越的道路上。 ” 《松塆纪事》正是显示着这样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