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永远飘扬
栏目:书中艺
作者:杜京  来源:中国艺术报

《父辈的旗帜》 梁凌 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出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一本辑录“红二代”心中父辈影像的书《父辈的旗帜》 ,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27年8月1日,积贫积弱旧中国的南昌城,升起了一面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勇敢与光荣的鲜红旗帜,诞生了一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人民军队。“红二代”的父辈爬出了矿井冲出了牛棚,集结在这面旗帜下,跟着共产党、毛泽东踏上了苦难征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面鲜红的旗帜在井冈山巅屹立,在雪山草地飘扬,在太行山上猎猎,在天安门前辉煌。父辈们经历了多少牺牲,才赢得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九十年的峥嵘岁月,九十年的荣耀辉煌,父辈的精神代代相传。

  《父辈的旗帜》真实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情怀与担当。该书的40余位作者现都已近花甲古稀之年,每当他们相聚时,童年的生活画面总是浮现眼前,父辈的谆谆教诲总是萦绕耳边。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英雄父辈们的身影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远去。为了缅怀父辈,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和思想,他们历经多年辛苦,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对父辈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的理解与探索,集成了这本饱含深情、诉说历史的经典佳作—— 《父辈的旗帜》 。

  本书收录了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撰写的《感受父亲》 ;吕正操上将之子吕彤羽撰写的《追随父亲的脚步》 ;周希汉中将之子周太安撰写的《怜子也是大丈夫》 ;张祖谅中将之子张晓蒲、张小沪、张小宁,之女张丽京撰写的《红军父亲的遗嘱》 ;查玉昇少将之子查振国撰写的《父亲教我带兵》 ;老红军梁廷佐之女梁凌撰写的《永远都是一个兵》 ;老八路张英才之子张继勇撰写的《滇南戍边纪事》等近30篇红二代回忆和纪念父辈的文章,字字真情,句句感人。

  他们的父辈是驰骋疆场的名将,是刚毅果断的战士,是“沙场秋点兵”的指挥员,是救死扶伤的军医,是兢兢业业的后勤“管家” 。他们的父辈是战士、是英雄。英雄们从井冈山走来,从太行山走来,从大别山走来,从大巴山走来;踏过雪山草地,跨过黄河两岸,走遍大江南北,走进雪域高原,走过朝鲜的上甘岭,最终化为戍边卫国的山脉。虽然,他们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很容易给人们留下“高山仰止”的印象,但是本书的作者们以独特的视角,以子女的角色近距离地观察亲近的父辈们,回忆难忘的幸福时光。在本书中,他们回顾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记录父母口中所讲述的故事,透过点点滴滴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折射出父母无畏的精神和崇高的品格,表达对父母的深沉思念。

  真实,是《父辈的旗帜》一书的亮点。无论是军营里众所周知“沙场秋点兵”的豪迈,还是生活中不为人知“八百里分麾下炙”的细节,“红二代”们深情回忆父母平凡的生活细节,在家庭琐事中,父辈们的光辉形象、思想感情、高尚品德跃然纸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是过年时在餐桌上吃着花边饺子说“原汤化原食” ,还是带着“驮筐”里的女儿去戍边,或是在军营大院里所有的家属孩子挤在唯一的水龙头边淘米、洗菜、洗衣。这些琐碎生活细节的真实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先辈们既是戎马生涯的英雄,又是有血有肉的父亲。

  该书中既有陈赓、周希汉、吕正操这样的百战名将,更有许多默默无闻,并非名声赫赫,但同样功炳千秋的革命军人形象。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英雄,他们的事迹、经历本可以写出许多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但是,作者们在回忆父辈的经历时,并不局限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金戈铁马,而是用更多的浇灌着真情的笔墨,书写父辈们在和平年代里的情怀与担当。中将周希汉严于律己,顶着各种压力坚持革命工作;少将梁中玉在“三年困难”时期响应号召,自己动手,全家一起开荒种地,接济群众。在父辈们前进的道路上有坦途,也有曲折。无论是战斗生活还是家庭琐事,难免都会遇到困难,都会碰到矛盾。正因为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军队才能私不废公,团结一心,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面对读者,他们娓娓道来,这些真实的故事,展示了革命前辈们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走进英雄父辈们心灵的窗口。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当年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英雄父辈们,如今大多已经长眠在青松翠柏之中,英雄们的名字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永远铭记在人们心里。父辈们思想的光辉,仿佛是历史天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本书的作者们奋笔疾书,记录着两代人共有的生活点滴,用深情书写着父辈难忘的战斗经历,思考着祖国的未来,继承父辈的光荣传统,传承父辈的精神信仰。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让《父辈的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