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国“鱼”的西洋记忆
——从翻尾石鱼看18世纪西方建筑艺术在圆明园的“昙花一现”
栏目:以物说史
作者:熊冰雪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大未名湖的翻尾石鱼

  谐奇趣(南面), 《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 ,满族宫廷画师伊兰泰绘制,法国花园与花卉出版社1977年第二版印刷本缩印

  翻尾石鱼并非一条平常的汉白玉石鱼,它是中西艺术时空中一枚璀璨的明珠,从圆明园到北京大学,它见证了二百多年前西方巴洛克风格与中国风格融合的圆明园建筑艺术,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

  “一塔湖图”中的翻尾石鱼

  几乎所有来北京大学“到此一游”的人,都会选择在镌刻“未名湖”的景观石旁留影,因为这件石刻的背后是北大的标志性景观博雅塔和未名湖。顺着塔的倒影方向望去,湖中有一尾洁白的石鱼。于岸边凝视这条石鱼,其身雕鳞状花纹,张口朝天,好像要跃出水面,又像从天而降掉入水中。宗璞在《燕园石寻》中对它描写到:“有一条石雕的鱼,曾见它无数次地沉浮。它半张着嘴,有时似在依着水面吐泡儿,有时则高高地昂着头。不知从何时起,它的头不见了,只有向上翘着的尾巴,在测量湖面高低。每一个燕园长大的孩子,都在那石鱼背上坐过,把脚伸进水里,自由自在地幻想未来。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逗号。 ”

  再仔细看,这鱼头好有龙头的气派:虽无龙头的鹿角,但鱼鳃边的优美纹路与龙之霸气鬓角相似。石鱼,或鱼化龙,雕刻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是依着龙的气势雕鱼、就着鱼的特点雕龙,营造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意境。相比于其他石鱼,此翻尾石鱼鱼嘴朝上,表明了它运动的趋势;鱼尾翻卷,说明它有筋脉相连,前后鳍部的配合,符合仿生学原理;鱼眼与翻嘴的配合,一鼓一翻,动态十足、萌态十足;前后鳞的配合,有正有反,表现运动姿态,栩栩如生。其最终给人的感觉是龙而非龙、鱼而非鱼,动而实静,静而有动。民间素有鲤鱼跳龙门一说,这鱼与龙之相像,或只在这一跃之间,意境顿生,也大概可以明白为什么这翻尾石鱼要立于湖面了。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是千万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这翻尾石鱼点缀于湖中,让这被书声浸染了百年的园子,多了一点灵动。

  二百多岁的翻尾石鱼已经成了未名湖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不仅像宗璞那样在燕园里成长起来的人对其有着深深的感情,凡是在北大学习工作过,甚至只是一日游的游客,都能感觉到这文物与景观之间、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谐奇趣里的“喷水鱼”

  根据《燕京新闻》记载,这翻尾石鱼最初的“家”是在圆明园长春园谐奇趣月台下的海棠形喷水池中。经历战乱流落民间,被朗润园的主人载涛买下运到朗润园。燕京大学1930届学生毕业时从朗润园买来送给母校,安置在未名湖畔。

  翻尾石鱼“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下部鱼肚宽90厘米,上部鱼嘴宽42厘米,置于海棠式喷水池中央,口中有喷水孔,水直喷向天空形成喷泉。石鱼四周有四只铜羊、十只铜雁组成附属喷泉喷向中央。翻尾石鱼所在的海棠式喷水池,据《圆明园大事记》记载,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秋,由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设计监造的西洋楼第一座水法(喷泉)工程。 ”相传,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便征召传教士修建,最后由郎世宁推荐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北侧建成第一座大型喷泉。蒋友仁1744年来华,除了设计喷泉工程,还参与圆明园的若干建筑物的设计。谐奇趣喷泉的供水楼在谐奇趣西北,称作蓄水楼,起到水塔的作用。那个时代想让皇帝看到喷泉,需要用骡子拉水车,在蓄水楼上注水,以铜管下连接各喷泉机关得以喷水。

  海棠式喷水池属于谐奇趣的配套景观,与建筑风格保持一致。谐奇趣主体为三层,庑殿式屋顶上铺紫色圆光琉璃瓦,屋脊是蓝色琉璃。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蒋友仁为乾隆训练了一支西洋音乐演奏团。试想,坐在谐奇趣里,面朝水边奏乐,楼体背面拢音,营造出立体声的效果。种植在谐奇趣庭院中的松柏,也是按欧洲几何图形进行修剪的。乾隆对这里的景观深为赞赏,认为是“天谐奇趣” ,遂得“谐奇趣”之名。

  中国“石鱼”包含的西洋风

  从翻尾石鱼看其背后的谐奇趣乃至整个圆明园,管中窥豹得见当时的西方建筑艺术风格。乾隆对西方艺术的兴趣促使郎世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式建筑景观,全园共有七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圆明园的西洋楼群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赞扬之,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今人普遍认为,谐奇趣的设计仿照17世纪凡尔赛宫的小特里阿侬。事实上,建于1137年,从12世纪开始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枫丹白露”与谐奇趣的设计更似同源。在法国宫殿里,枫丹白露宫恰恰又是收藏圆明园珍宝最多地方,尤其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重现。圆明园建设时适逢欧洲宫廷盛行巴洛克风格,园内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谐奇趣的欧式立柱是多利安式柱头,这是古希腊以来欧洲古典建筑的常见样式,高大的大理石建筑和涡旋状的阶梯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谐奇趣精美的琉璃装饰,烧制成卷曲繁复的藩花图案,从深浅不同的灰色上可以看出这个装饰件可能使用了四种以上的颜色,加上琉璃晶莹的质感,实物十分绚丽。相比于凡尔赛宫与枫丹白露宫,谐奇趣建筑上的纹饰更表现了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改造——中国建筑不用人体作为装饰,设计师平衡了中西文化,在谐奇趣的立柱、墙面、门楣上多用几何图形加花朵、草茎、棕榈、海浪、泡沫或贝壳等作为装饰的图案,在细部装饰的雕刻中夹杂着西方表现手法的中国文化符号,如采用草茎与贝面的组合,恰如一尊佛像在精美繁复的花纹底座间,冉冉升起。

  可以说,以谐奇趣为代表的“西洋楼”是中国第一次较全面、完整地引进西方园林理念,代表着18世纪东西方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是中国建筑及景观艺术首次看向西方,回应那个时代在中国风影响下的西方艺术世界,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个实验性转向。然而由于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除了皇家外所不能担负的,故这一场建筑实验就如昙花一现般留在了圆明园的废墟上。

  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历经千年演变,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的迥异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思想意识的不同所决定的。翻尾石鱼不是一条平常的汉白玉石鱼,它的功能和特殊风格决定了它的艺术历史价值,它见证了从二百多年前西方巴洛克艺术与东方建筑的融合。

  石鱼静好百年,期待喷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