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诗词中蕴含的真诚的生命
栏目:书与人
作者:叶嘉莹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给孩子的古诗词》  叶嘉莹选编

  我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从小就喜欢读诗、背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经七十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

  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 ,共收录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诗和41首词,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所选诸诗对时代、作家、体裁等数量之比例也没有限制。我因为年老事忙往往精力不济,感谢张静,她为此书倾注了大量的心力。

  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叶嘉莹谈平仄

  当前我们普通话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比如我们说hao这个声音,第一声念“蒿” ,第二声念“豪” ,第三声念“好” ,第四声念“耗” 。大家注意到这四个声调在念读时有什么不同了吗?原来第一和第二两个声调,读起来都比较平缓,可以拖长;第三声的声调读起来好像中间拐了个弯,有一个转折,不大容易拖长;而第四声的声调读起来则好像是一直向下沉下去的感觉,也不大容易拖长。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将这四个声调分成了两组:一声、二声为“平声” ,三声、四声为“仄声” 。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很多古代的读音,跟现在所读的声音已经不完全一样了。

  中国古代有些字是入声字,也属于仄声。入声字是指在字尾有/p┐/、/t┐/、/k┐/的收尾,现在的“普通话”已没有这个发音,有时就把入声字改读成平声了。我们在读诵或吟咏时,就会有不合声调的情形。因此当我们诵读或吟咏古诗时,若遇到了被普通话读为平声的入声字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它们读为平声,而要把它们尽量读作仄声,这样才合乎我们古诗的声调。

  “平上去入”四声包括很多个韵。每个韵都有一个标目,比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其中,东韵指的是“东”“红”“中”等字,都在一个韵,这一部韵里的第一个字是“东” 。一首诗所押的韵如果是平声,就称之为平声韵。

  中国地理面积广大,每一个省市常常都有本地的方言,而在过去的科举考试制度中,考中了的士子都要到北京做官,各地方的人南腔北调,不易沟通,因此形成了一种方便人们交流的“普通话”(Man-darin),即官话。

  但是,古代的诗人发现,我们如果把一句诗的每个字都写成相同的一个声调,像“西溪鸡齐啼”“后牖有朽柳” ,这样读起来既不顺口又不好听。于是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把平声和仄声间隔着来配合运用,那样才会好听。所以中国的古诗在声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来读,有些格律便不对了。不按照古人的声律读,就破坏了整首诗美感的特质,而且用普通话读,读来读去依然是不会诗的,一定要按照诗歌的格律来背诵、吟唱,才能够真正掌握诗歌的情意、伴随的声音,结合出来的那一份感动。所以要是读中国的旧诗,就不能平板地读,而是要按照旧诗的平仄读,而且要学会吟诵。当吟诵得很多很熟的时候,出口就是合乎平仄的句子,很容易就学会了作诗。这些都是读古代诗词时需要注意的。

  中国讲诗、文、词、曲,仿佛它们只是不同文类的分别,其实不完全一样。

  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篆字的“诗” :诗,左边是“言”字,右边是“之” 。“之”字下面是“心” ,“之”加“心”是“志”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文,凡是记写的文章都叫做文,有议论的文章、记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文是有文才的意思,曹丕《典论·论文》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可以有很多作用、很多形式。有些人觉得词也是一种文学体式,其实词之所以叫做词,跟诗、文的意思并不一样。“词”的出现,最早是从敦煌的曲子开始的,是给歌曲写的曲子词,所以“词”本来是歌词的意思,英文就是song word。在敦煌的曲子词里面,有很多后代沿用的词调,其实是在丝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与外来的音乐交互影响而形成的歌曲。最早的敦煌曲子词的作者大都是贩夫走卒,做生意的人,他们按照当时的流行曲调填词,因此有时敦煌曲子的歌词并不是很文雅。但是歌曲流传下来后,就有后世的文人给它填写歌词,于是在词发展的早期,便出现了一些文人给流行歌曲填写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