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至骨的孙犁
栏目:忆故
作者:阎庆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据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可知崇尚清淡的倾向,在华夏文艺史上绵延千年,影响至为深远。“清”作为一种具有生发性和颇强组合力的审美范畴,其功能,既可以用于对自然界、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描述,还能以之标示人品境界与道德理想,尤其是可用以概括美学风格追求上的一种取向。于此,当代作家中,孙犁是一位十分突出的代表。

  孙犁作品清新,早已有口皆碑。 《荷花淀》等代表作可作此说的注脚。晚年复出文坛后,孙犁说在政治清明之时,他愿意说些真诚的话。他所追怀的人和事,往往与“清”联系在一起。他说:“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它不容有迷雾和尘沙的干扰” ;“他们的心,对我来说,都是敞开的大门,清澈的潭水。我是可以随便走进去,也轻易就可以看清楚的” ;“老年人,回顾早年的事,就像清风朗月,一切变得明净自然,任何感情的纠缠,也没有,什么迷惘和失望,也消失了。 ”显而易见,“清”是孙犁日常感情和审美感情的特质,是他纯净心灵和人生理想的表征。

  对于文学,他也用“清”作为重要的审美尺度来审视:“文学如明镜清泉,不能掩饰虚伪。 ”他认为铁凝的《哦,香雪》 “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流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阅读质地纯净质朴的作品,孙犁的感觉是这样:“内心是愉快的,也是明净的,就像观望清泉飞瀑一样。 ”孙犁对古今几十位作家的作品之褒扬,其赞语中往往使用了由“清”字所组成的词语。

  在此,应予强调:如所周知,孙犁有洁癖。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洁癖——讲究衣着、居室的整洁,时常臂上戴着套袖。尤其是对书籍的洁癖更甚:“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 ”他还像小学生一样,给藏书包书皮;几十年间,包了又包,换了又换,钟情于斯,称之为“痴迷”并不为过。要紧的是,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洁癖,升华到了伦理与审美的层次——这是一般的有洁癖者所难于达到的崇高境界。 《说文》解释“清”云:“朖也。 ”段玉裁注释:“朖者,明也……凡洁曰清。 ”按:“朖” ,古同“朗” 。 《集韵》 :“清,洁也。 ”于此可见,可以说孙犁的所谓“洁癖” ,也就是“清癖” 。

  孙犁的人品和文品,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是高度统一,水乳交融的。进一步说,孙犁的人品和文品,人生哲学和美学趣味,凝聚和结晶为一个“清”字。

  从维熙盛赞恩师孙犁“冰清玉洁的人文品格” ;贾平凹说孙犁“以他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清正的人格使我高山仰止” ;秦兆阳指出:孙犁有“正气和清纯的风范,惟清纯始能持正,因正气更显清纯” ;铁凝心仪孙犁“高尚、清明的文学品貌” ;众多的作家、评论家在谈到孙犁的语言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清新”“清雅”“清丽”“清冷”等由“清”字组成的词汇,如丁玲、徐光耀、钱谷融、阎纲、邓友梅、孙郁、周冀南……

  学者杨义似乎在作总结:孙犁是“一代清才” 。而诗人牛汉则从思想上高度推崇孙犁:“他活得异常清白、清醒” !

  从天津走出来的作家冯骥才,在悼念孙犁的文章中写道:“留得清气满乾坤。 ”

  李贯通作为受到过孙犁提携、属望的后辈作家,深有体会地说:孙犁“一清至骨” 。

  识者所见略同。噫,一个“清”字,提挈和具象了孙犁的全人!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

  马克思说:“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 ”研读孙犁的传记,可以看出,一个“清”字,贯穿了他漫长的一生。

  一老友向笔者垂询:“你研读耕堂有年,请告以老人前后期艺术风格的变化? ”

  我沉思良久,答曰:“是否可以说:由清丽走向了清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