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珞渝文化情怀
栏目:书与人
作者:孟燕  来源:中国艺术报

《白马情歌》 《智语真谚》等

冀文正 著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出版

  今年6月30日,四川省委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表彰了已是耄耋之年的文化传承者、 83岁的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因《珞巴族民间故事》得过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冀文正先生。冀老说,这个荣誉是属于人民的,他只是一个普通党员,仅仅做了一点点让人们了解珞渝文化的事。

  出生于1933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冀文正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1954年在“麦克马洪线”边防加入中国共产党, 60多年来时刻践行入党誓词,踏实为民办事。每当回忆往事,冀文正感慨道:“为珞渝奉献一生,值! ”

  1950年冀文正随军入藏,在藏族聚居区工作47年,先后28次翻越喜马拉雅山, 8次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大峡谷的深处,有一个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圣地——墨脱(藏语意为隐秘莲花的盛开之地) 。这个地方,在民俗上被称为“珞渝地区” ,是珞巴族和门巴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墨脱地处西藏东南部,交通闭塞,一年里有8个月被雪山封路,只剩4个月才可以与外界通行。而且来回山路漫长坎坷,蛇虫鼠蚁繁多,令墨脱在空间交流上与世隔绝。闭塞的地理环境,一方面极好地保存了珞渝文化古老原始的形态,另一方面也为它蒙上了面纱。

  珞巴族和门巴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在《西藏图志》和其他藏文资料中,他们几乎被书写为“猡貐” ,意思是“不开化的野人” 。事实上,这是两个诚实好客、聪慧强悍的民族,拥有不同于藏族的语言与生活风俗习惯,应该是两个独立于藏族的民族,在当地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954年,第一次深入墨脱的冀文正就被当地保留较完整的原始部落形态、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深深震撼,用了9年时间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报有关部门。期间,他还自学了珞巴族、门巴族两个少数民族的语言,为替两个少数民族正名而奔走。最终,国务院分别于1964年、 1965年批准门巴族和珞巴族为单一民族。可以说,两个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定,离不开冀文正为人民服务的党员自觉精神与为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不遗余力的文化担当品格。

  冀文正一入墨脱,就在那里工作了16年。每当有人感谢他为珞巴族、门巴族正名所作出的贡献,他认为这是身为一名党员干部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1970年他人虽然已经走出墨脱,但是他心里还装着“珞渝” ,念着珞巴族和门巴族人勤恳劳作、聪慧好客的面孔。因此,在调到拉萨工作后的18年时间里,他工作以外的时间依旧走访在墨脱与拉萨往来的路途上。据统计,冀文正多年走村访寨,收集了珞巴族、门巴族民间文化资料500多万字,记录整理了珞渝地区民间故事、民歌、谚语1000多万字,录音131张光碟,日记210万字,拍摄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藏族聚居区图像资料1200多幅,出版《珞渝情歌》 《珞巴族风情录》 《门巴族风情录》等多部著作,被誉为“珞渝文化第一人” 。2016年5月,冀文正所著《白马情歌》《智语真谚》 《峡谷流韵》 《灵在民间》四册“珞渝文化丛书”已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文化史珞渝文化的空白。中国民协高度认可该丛书,并同意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标志在该丛书中使用。

  多年来,“珞渝”二字对冀文正而言,承载了他的一生。冀文正常说:“将珞渝文化进行到底,为边陲人民造福!是我这辈子坚持得最久的一件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各民族民间文化,离不开文化战线的工作者对岗位的坚守,少不了他们对文化的高度自觉与担当。正因为有冀文正这样忠诚于党、服务于人民的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够保持着厚重的底蕴,传承着悠久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