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的“迟暮之年”
栏目:域外艺评
作者:文/卡门·派塔西奥(美) 译/王琪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X战警》系列的最新作品—— 《X战警:天启》正在全球热映,图为该影片海报

  超人、蝙蝠侠以及他们的兄弟们变得日益阴暗,反映出了美国公众的焦虑。

  曾经,在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为《X战警》系列电影所写的影评中,先是以回忆古希腊的众神作为开始,结尾时则向铁杆动漫粉丝们提出恳求,希望他们“每次看完电影后能在大厅里逗留片刻,思考一些问题” 。他的话不幸一言中的——影院里身披斗篷头戴面罩的超级英雄们已泛滥成灾。

  2002年电影《蜘蛛侠》的上映标志着超级英雄大片的崛起,其背后的文化驱动力有二:大众对神话故事由来已久的需求,以及将此种欲望彻底商业化的现代动机。超级英雄已经成为当代美国人的希腊诸神——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角色体现了人们最崇高的愿望,和隐藏在最深处的不安与缺陷。据估计从今年到2020年间,将有63部经动漫改编的作品在影院上映,而以电视剧、电脑游戏以及任何可以出售的媒体形式面世的此类作品则更是汗牛充栋。公众对于这些动漫角色的胃口似乎完全盲目且永无餍足。如果说美国文化的确是处于式微之际的话,那么这些故事的档期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寿终正寝的时间。

  英雄学坏了

  可是,近来的超级英雄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充当英雄了。不久前上映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中,导演扎克·施奈德将超人(亨利·卡维尔饰演)由美式英雄的模范重新塑造成了无心为祸的恐怖分子,对于这位救世主而言,破坏是拯救的前提条件。片中还加入了年迈的蝙蝠侠(本·阿弗莱克饰演) ,作为人类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从未显得如此阴郁,其蝙蝠战衣更像是特警防暴车而非防弹背心。问题是超级英雄们相互掐架的时候谁来与罪犯斗争?别担心,因为英雄们决出胜负之后一定会携起手的。人类的命运又一次落在了少数超级英雄们的身上。可是与之前各自的系列影片不同,蝙蝠侠与超人的心里还有比拯救世界更要紧的事情——没完没了地互殴不止。

  相似的命运也落到了漫威影业的复仇者们身上,他们在《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里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一场随意的内战。该片讲的是一场不光彩的军备竞赛,双方都拼命想要装备足以造成两败俱伤的致命武器。这两个系列的影片对主题的处理都有越发阴暗的趋势:蝙蝠侠系列影片经过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后已经够阴暗的了,如今则更像是蒙上了一层煤灰;而复仇者们之间风趣的玩笑,现在已经被问题青年的粗话所取代。不妨将托比·马奎尔饰演的健康向上的彼得·帕克,与满口脏话、杀人如麻的《死侍》做个比较。我们的超级英雄对充当英雄已经毫无兴趣,借着延续系列故事的名头,他们已经活得太久,学会了坏人那一套。

  促成这个过程的原因很复杂,可发展轨迹却很简单,其间由导演萨姆·莱米的《蜘蛛侠》三部曲开始,格调慢慢变得阴暗,直至发展成今年影片《自杀小队》里的无尽黑夜。在这部影片中, DC动画的坏人们被说服兼职做英雄(尽管只是暂时的) ,就像是在为了正义而打短工——毕竟,超级坏人们也想得到这个名号。其他的变种超级英雄故事,不管是《蚁人》 (2015)或是《杰茜卡·琼斯》 (2015) ,都是想方设法将主角放置于一个道德的灰色地带;而《自杀小队》则彻底去除了所有的借口和迂回,它的灰色地带一团漆黑。该片的到来标志着位于超级英雄神话核心的残酷事实被揭开了。

电影《蜘蛛侠》海报

  超人成常态

  超级英雄大片让观众自以为是两种形象:无助的受害者或好心的救世主,受难的小姐或救美的英雄。 《自杀小队》更忠实、更全面地反映出美国作为21世纪超级大国的形象,它给此类影片多年的表述下了一个结论:该片暗示,我们既非受害者也不是英雄,我们只是坏人。

  尽管罗杰·艾伯特的影评十分冷淡,但《X战警》系列电影还是票房成绩喜人,这也为制片公司竞相将超级英雄变为IP开了绿灯。非主流的动漫电影消费了主流大众,并最终成为主流。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暗黑骑士》(2008)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 《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有两部成为史上十大最卖座影片;即便是《速度与激情》一类的非动漫系列,也开始为其原本正常的角色赋予超人的能力。仅在美国每年就有16次动漫节庆活动。不管是荧幕上的角色还是观众,对他们而言成为超人已经是一种常态。

  急于逃离寻常

  对超级英雄故事一窝蜂地追捧,其原因可以追溯到2000年至2002年这个美国历史上的转折期,从那时起美国电影观众出现了一股新的动漫故事狂热。这种狂热,以及美国其他很多现存的社会病症,或许可以归因于恐怖时代的出现,归因于在此之后观众需要听到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中讲述了面对邪恶时不可思议的英雄之举,讲述了为达成最终的正义可以一切都在所不惜。不妨看看,像《钢铁侠》 (2013)这样的影片是如何乐于利用破坏的场面, 《蝙蝠侠:暗黑骑士崛起》中希斯·雷杰扮演的“小丑”又是如何利用恐怖行径制造混乱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我们的超级英雄已经变得越来越傲慢和好斗,这并不奇怪:影院里的屏幕一向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在《蜘蛛侠》里,彼得·帕克乐观向上、值得信赖的角色曾经是美国公众的真实写照。今天,那些情感从一个角度来看,似乎天真得诱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显得格外虚幻。不过这其中蕴含着张力,它们传递出无情的事实:人类急于逃离寻常,无论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的超级英雄有的变成了蚂蚁大小,有的可以与摩天大楼比肩而立——这些神话唯一没能跨越的道路似乎就是通往现实的那一条。但愿我们迟早能抵达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