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画家孙之俊
栏目:艺味
作者:陈漱渝  来源:中国艺术报

《骆驼祥子》插图  孙之俊  绘

  孙之俊先生是中国现代画坛的前驱之一,也是一位爱国者,一位因参加中共城工部的地下工作而被国民党当局拘押的进步人士。他毕业于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20岁即登上画坛,创作了大量漫画,仅从当年报刊复印的作品就多达3000余幅。这些作品传神写意,风格多样:既幽默,又深沉;既传统,又先锋,体现了作者诚实的心和对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重新观赏他创作的《黑白》 《报考一名职员》 《当代中国》等作品,仍然感到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孙之俊先生的经典之作无疑是《骆驼祥子画传》 。为创作这部连环图画,孙先生前后花费了20年的心血,其时他正值33岁至53岁的青壮年时期。这部作品有三种版本:一种是1948年在《平明日报》连载的59幅,根据广告应该已结集出版,惜至今未见。第二种是1951年由上海华东书局印行的《骆驼祥子》 ,分上、下集出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定价是玖仟元,相当于今天的九角。而2002年该书拍卖时,竟拍出了4200元的高价,创小人书拍卖的奇迹。第三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合订本。当年是小说《骆驼祥子》发表70周年,也是老舍和孙之俊先生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40周年。这个版本的最大特点是附录了孙之俊之女、美术评论家孙燕华的长文《对比·推想·赏识》 ,为鉴赏这部中国连环画的经典之作指明了路向。1962年孙之俊曾再次创作《骆驼祥子》连环画,但原作品在“十年浩劫”中全部损毁。

  漫画的主要特点是夸张,或称之为“廓大” 。但夸张并不是任性,并不是为所欲为,而必须要有坚实的素描功底。 《骆驼祥子画传》跟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不同,跟孙之俊其它的漫画佳作也不同,它其实是一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民俗画长卷,是一部写实的作品。作者虽然是老北京,对老舍笔下的人物、场景十分熟悉,但是仍然没有掉以轻心,创作之前经常到实地速写,力求细节的真实。对于老舍作品中的服饰、家具、房屋、交通工具……孙之俊都反复推敲。比如小说《骆驼祥子》是1936年发表的,画传中就绝对不允许出现1936年以后才流行的摆饰。又如,刘四爷腊月二十七庆寿,包括搭棚、挂屏,桌上的留声机、麻雀牌……都必须符合二十年代的特点。刘四爷搭的是喜棚,架子是高大修长的杉木,高度要超过房檐。棚上有栏杆、挂檐、玻璃窗,窗户上张贴着吉祥图案……这些细节孙之俊都处理得严丝密缝,无懈可击。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孙之俊更是下了一番大功夫。在老舍笔下,祥子“高个子,头精光,眉粗短,圆腿,肉鼻子,腮上皮多肉少,铁扇面儿前胸,右耳前有疤,脖子几乎跟头一般粗,出号的大手大脚……”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很难找到模特儿,他就只有反复阅读原著,从中寻求依据。为了使人形逼真,他笔下的人物都先画成裸体,再给他们穿上衣服。这样画虽然其实费力,但毕竟比直接画衣纹更为妥当。老舍对孙之俊笔下的人物造型给予了极高评价:“祥子没毛病,虎妞更合理想,刘四爷也不错。 ”

  孙之俊在画坛销声匿迹完全是因为他1938年创作了一本《武训先生画传》 ,共108幅画,在长沙、重庆等地先后出版, 1950年又重新绘制了一本《武训画传》 , 1951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最先策划出版这部作品的是毁家办学的抗日将领殷承泽(1897~1940) ,提议补充修正这部画传的是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认为乞讨兴学的武训是好人,好人越多越好,因此把《画传》的文字部分译成英文,介绍给苏联、加拿大、印度、英国、美国的教育界进步人士。1951年版《武训画传》的扉页,刊登了郭沫若当年8月11日的手迹:“在吮吸别人的血以养肥自己的旧社会里面,武训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以贫苦出身,知道教育的重要,靠着乞讨,敛金兴学,舍己为人,是很难得的。但那样也解决不了问题。作为奇迹珍视是可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里面,不会再有这样的奇迹出现了。 ”今天看来,郭沫若以上这段话既道出了武训精神的可贵,也指出了他行为的局限,是客观公正的。然而,正因为孙之俊参与了《武训画传》的创作,后来孙之俊的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十年浩劫”期间,孙之俊被红卫兵打得遍体鳞伤遣送回河北老家,于1966年9月5日深夜在院内的葡萄架下自尽,终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