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神”许江的阅读生活
栏目:笔荟
作者:吴重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秋夜,着一身风衣的许江像风一样迎面而来,身后是黑魆魆的京西山脉。一落座,我下意识地拉开采访包的拉链。“要找笔吗?我这有! ”许江解开风衣的纽扣,露出风衣内口袋插得整整齐齐的五支签字笔。“哇,这么多笔! ”“是的,我每天都带这么多笔。一支笔,如果连续书写,可用一小时四十分钟。 ”许江正色道。

  话题便从这笔开始。许江带笔已成为一种习惯。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记读书笔记,记见闻思想。他一年要用掉两百多支签字笔。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许江是应邀到会的文艺界代表之一。他把总书记的话几乎是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他认为习总书记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热爱读书的榜样。总书记的“知青书单”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热爱读书的真实写照。

  “书写者”许江阅读量很大,爱书如命。许江说,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中国人是通过这个“象”来认识世界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与“象”相对应的是“体” 。什么叫“体” ?从字面来理解,“本人为体” ,即把本人植入到一个客体里去。如体验、体会等等。许江认为,阅读,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植入到著作者的书里去。光读书而不记读书笔记,效果要减半;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不注重实践,则难以获得真知。

  许江身兼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油画家协会主席等众多重要专业职务于一身,但画家绝不是许江唯一的身份。许江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是“诗人” 。他跟北岛、舒婷、芒克、欧阳江河和梁小斌也多有交集,有的还是多年好友。许江堪称中国油画界“以诗入画”的第一人。他不但写现代诗,对古典诗词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把诗心、诗性和诗情融入到油画作品中,融入到他所热爱的葵画中,直击观者心中的柔韧地带。

  许江画葵、写葵、塑葵,为葵造像,伴葵而眠,被誉为“葵神” 。为什么对葵情有独钟?许江说,因为葵花里有自己的生命记忆,葵是他的知音。曾经有一位朋友从花店买了一枝葵花养在盛有清水的花瓶里,结果没多久,葵花就枯萎了。他向许江讨教养葵花的方法,许江建议他下次买了葵花直接插入滚烫的开水。朋友将信将疑地照着他的方法做了,果然葵花的花期延长了二十多天。

  中国人有咏物的传统。崇尚梅兰竹菊“四君子” ,许江认为,二十世纪应该用葵。葵是沧桑的史诗。古人用的火把,很多是由向日葵的茎秆经过长时间的水浸后,抽去其芯后晾干而成。因此,葵也可以说是光明的象征。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条璀璨的河,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饮河者。 ”许江说,在十年“文革”那没有书读的时代,对于文学名著只能偷偷地在“地下”传阅,传阅的过程是一种冒险和刺激的独特体验。“文革”中的一天,许江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被抄了,现场一片狼藉。他在空空荡荡的床底下突然发现两本小书,一本是《百合花》 ,一本是《朱德的扁担》 ,见四下无人,许江赶紧把书用脚踢出来,揣在怀里,一路狂奔,到离家不远的一块山坡地上,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看完。袁枚有言“书非借不能读也” ,而一旦书连借也无处可借的时候,阅读便会成为一种稀缺的精神享受。

  “逆境教会我们珍惜阅读,我们用它回馈自己的生活” ,许江如是说。

  1978年秋季入学时,许江写了一首诗《周总理向我们走来》 ,被老师选中参加学校的朗诵会,那是许江的诗第一次“发表” 。上文学课时,老师安排挑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台朗读郭沫若写的《凤和凰》 ,许江被选中读“凤” ,一位女同学被选中读“凰” 。这位女同学就是许江现在的夫人施慧。“这是命运的呼唤,也是诗的呼唤。 ”谈到诗为媒的传奇经历,许江感慨不已。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书有一种莫名的尊重,不太习惯网络阅读。手捧一本书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文革”大批判盛行的岁月里爱上看书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怎样的影响?用许江的话来说,那就是天然会质疑,不会人云亦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许江说,阅读不是看见,而是对自己所看见事物的一种会心的交流。阅读的魅力在于:作者和读者共同发现阅读的秘密,彼此心照不宣。许江认为,网络阅读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感性方式,仿佛是将作者的思想用快餐盒直接端到了读者面前,过程被简化了,读书的神圣感和仪式感缺失了。现在的年轻一代,普遍缺少对书的崇敬,对书内容的质疑和深读的习惯。“网络阅读,使得我们的阅读比较浅表。而书,是需要品的,三口为品。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品味,只吃一口就饱了,怎么会尝到书中真味? ! ”

  出门在外,哪怕是极其短暂的旅行,许江的背包里,必然会有书。许江看书,有时候是“采其大旨”般的浏览,更多的时候是反复咀嚼地深读。许江有抄书的习惯,有时用毛笔抄,有时用签字笔抄。他热衷于记读书笔记,如果把他的手札堆在地上,比他的人还高。

  “今天我们如果没有把阅读看成生命信仰,而只是将阅读当成一种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播的话,那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许江呼吁全社会都来维护阅读的尊严。

  许江擅长多种题材的写作,他的散文《父爱无边》引得无数读者泪湿襟裳。“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如果他看到今天的我,不知道该有多高兴。 ”谈到父亲,许江语带哽咽。许江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员。小时候,父亲在油灯下备课,许江在油灯下读书。那是一幕多么温馨的场景啊!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在许江的梦中。“文革”时,父亲挨了批斗,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发配”到学校图书室去当图书管理员。这使得少年许江有了一个与书亲密接触的机会。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1988年春节,许江被公派前往德国留学。远隔重洋,给许江最大的慰藉是父亲的家书。父子鸿雁传书,交流读书心得。那时候,打国际长途很不方便。有一天,父亲想儿子实在是想得厉害,便在老伴的陪同下,去福州市邮电局打越洋电话,恰好那天许江离开宿舍外出办事,结果电话打通一直没人接。两位老人在邮电局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相互搀扶着失望地离开邮局回家。“父亲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我多读书,读好书,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时父亲已患癌症,但家里人都瞒着我,为了让我能安心求学。 ”每念于兹,许江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许江认为,要多看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图书,多看一些修心之书。许江倡导无功利阅读。他认为,对于一本真正的好书,一定要连读三遍以上,一定要有重复阅读的热情。“我们要培养对阅读的敬意和习惯。 ”每年的8月份,许江都会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给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讲一讲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的读书会,许江已坚持了十年。

  聊起阅读,许江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书和葵都是许江的至爱。我们从傍晚一直聊到深夜。起身告辞时,许江送给我一本《葵园辞典》 ,并在扉页上题写: “如葵重生。葵园守望者许江题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