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微笑
栏目:心语
作者:杨富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又是母亲节了,而我的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九年了。作为儿子,母亲走的时候我并不在身边尽孝,这成了我此生永远也割舍不了的痛……而母亲那憨厚纯朴的微笑始终烙在我的脑海里。

  母亲短暂的一生只有52个春秋, 22岁嫁给了父亲,而22岁之前,姥姥家因“闯关东”未能通达反而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只上到四年级就辍学的母亲刨药材、砍柴帮着家里过活。嫁给了父亲后,成了这边的好劳力,就在生我的当天还推着小车、冒着寒风准备去山上砍柴,幸好走到半路被大姑奶奶拦了回来。儿时,我只记得的是地里的农活基本母亲一个人就全包了,“能干、快行(北京密云俗语:爱帮助人) ”是村里人对她最简洁朴素的评价。

  因为从初中开始就在外边读书,回家的次数也随着上学地点的越来越远而变得越来越少,但每次回家,母亲总是早早地把饺子包好了等着我,因为在村里人看来,我是“有出息”的孩子的代表,而母亲每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呵呵”一笑,这笑是发自内心的、甜美的。

  而在安徽读大学的四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四年,可对于母亲来讲,既是她欣慰的四年,更是她最辛苦的四年。我读大学,是家里的“希望工程” ,姑姑叔叔,只要是亲戚都会出把力,确实对家里帮助很大,但每年母亲还要为了3700元的学费去干苦力,为了我,他们吃的只有咸菜米饭,只有过年过节我们回来的时候才会改善伙食,我说:“您和我爸买点肉和菜呀! ”她又是“嘿嘿”一笑,说不爱吃。

  终于熬过了四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大学教师,按理说时间很充裕,但“好好干”是母亲对我唯一的要求,备课、写论文、开展班级活动,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可回家的次数依然有数,在带学校文学社的时候,我曾经给学生们读了毕淑敏写的《母亲》 ,读着读着,我落泪了,因为自己就好像她文章中写的那个“苦儿” ,为了求学,忽略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特别是不能追回的“孝顺” ,一旦错过,是无法弥补的。回家去和母亲聊起了文章中的故事,母亲也还是“哈哈”一笑,说我把书读死了,每家和每家不一样。

  从工作后,每次回家我都会买好多东西,肉、排骨、火腿、青菜、水果……可是等到下一次回去的时候,母亲总是告诉我别瞎买,上一次买的在冰箱还没吃完,我就会生气地说:“给你们买的该吃就吃,我们在外边什么都能吃到。 ”母亲又是“呵呵”一笑,说,等你们回来一起吃,俩人吃不值当做。

  到了工作的第三年,家里的债基本还完了,可就在这时,母亲突然病倒了,手术后立即转往了北大医院,一时间我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切来得是那样猝不及防。在北大医院陪床的那段日子,母亲看着两个儿子都在身边,别的病友和医生投来羡慕和赞赏的目光,母亲依然笑着,笑得那么坚强,那么满足。

  在病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父亲不忍再看母亲的痛苦,决定把母亲接回家,他说: “房子刚盖好,你妈还没住几天呢,咱不管啥风俗不风俗的,让她回家吧……”回家之后,来看母亲的村里人接连不断,叔叔为母亲找来了很多偏方用的药材,母亲这时也出现了后来亲戚们说的“回光返照” ,一周之内都是清醒的。可是由于周末我给外边成人讲课,因母亲在医院的两次病危,推迟了两次课,如果这次再不去,那一百多人将会面临全部补考,会给学校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因此,就在那个下午,我趴在母亲的病床前,含着泪说:“妈,明天怀柔有课,我去行不? ”母亲笑着点头,用微弱的声音说“去吧,我没事” ,“妈,您一定等我回来,我上完了马上就回来” 。那一夜彻夜未眠,第二天早晨司机来接我的时候,关切地问母亲的病怎么样了,我告诉他,弟弟刚给我打来电话,已经穿好衣服了,司机急了,给校长打了电话,我说:“您开车吧,即使您把我送回去,我还会回到学校的,那边一百多人等我呢,家里我已经安排好了,我妈是笑着看着我走的。 ” ……

  母亲啊,在别人的眼中我是个孝子,但在儿的内心深处却觉得远远背离了“孝”啊!您的微笑时时地浮现在儿的脑海里,那笑是朴素的、大方的、宽广的、深沉的……我想告诉普天下的儿女们,行孝切忌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