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美妙的抒情诗篇”
——越剧走向海外的六十年
栏目: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作者:梁燕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width="350" height="250"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508/W020150821328057371463.jpg" OLDSRC="W020150821328057371463.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越剧《红楼梦》剧照</font></p>
<p align="center">&nbsp;<img width="350" height="257"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uploadpic="W020150821325149375380.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508/W020150821325149375380.jpg" OLDSRC="W020150821325149375380.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font></p>
<p align="justify">  越剧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发挥并承担着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美好形象、向海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使命。在60多年的历程中,越剧迈向世界的脚步越走越坚实。笔者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越剧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有好传统、有好剧目、有好途径。</p>
<p align="justify">  1953年,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摄成首部彩色戏曲影片,一时风靡海内外。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会议上的首次亮相,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多次用这部影片招待外国政要和记者,这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如春风雨露,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当时国际舆论有关红色中国对待传统文化的种种疑虑和猜测。悠久的历史、动人的故事、婉转的唱腔、翩跹的舞姿,无疑是对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做了一次极好的文化阐释。1955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赴民主德国和苏联演出,受到德、苏文艺界的盛赞,说它们是“充满人民性”的“美妙的抒情的诗篇” ,是“完美的艺术,它是那样的简洁而真实,如同人类心灵的镜子” 。</p>
<p align="justify">  上世纪60年代初,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在香港引起巨大轰动,直接促成了香港与内地拍摄彩色戏曲电影《红楼梦》的成功合作。之后由周总理安排,徐玉兰、王文娟等为访华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演出了越剧《红楼梦》 。在金日成的提议下,越剧《红楼梦》跨过鸭绿江,在朝鲜平壤的牡丹峰剧场隆重上演。此次与朝鲜艺术家面对面交流的结果是,朝鲜后来由平壤国立古典剧院上演了“唱剧” 《红楼梦》 ,中国则由上海越剧院上演了越剧《春香传》 。</p>
<p align="justify">  上世纪90年代,茅威涛主演的《西厢记》和《陆游与唐婉》红遍大江南北,她多次率团赴港、澳、台地区和泰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欧美一些国家演出越剧经典剧目。2010年5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受邀参加德国威斯巴登国际五月艺术节,茅威涛等人在威斯巴登市黑森剧院演出新版《梁祝》 ,盛况空前。2012年春,茅威涛又率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评弹团与韩国首尔剧团的艺术家在韩国首尔龙剧场共同演绎了《春香传》 。从南到北,从国内到海外,越剧越唱越响,所到的国家越来越多。</p>
<p align="justify">  众所周知,越剧的剧目有三四百种之多。其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像《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西厢记》 《何文秀》 《碧玉簪》 《追鱼》 《情探》 《珍珠塔》 《柳毅传书》 《五女拜寿》 《沙漠王子》 《盘夫索夫》 《盘妻索妻》 《山河恋》 《玉堂春》 《血手印》 《孟丽君》 《玉蜻蜓》 《荆钗记》 《西园记》 《春香传》《白蛇传》 《李娃传》 《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 《陆游与唐琬》等,久演不衰。不难发现,这些剧目大多以表现中国古代男女青年的爱情悲欢为内容,正是越剧这种长于表现爱情故事的特点深深吸引了海外观众。因为爱情是世界各民族艺术作品中永唱不衰的主题,男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历经磨难的忠诚守候,是可以超越不同语言、文化的屏障而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女扮男装的痴情女子,不解风情的忠厚书生,被爱情之火照亮彼此的心田,他们不再惧怕世俗的狂风暴雨,为爱决绝地付出生命。他们宁要羽化成蝶、双双翱翔于天际,也不愿在人间被生生拆散、饮恨终生。一段旷世的爱情被演绎得如此炫目,令海外观众为之动容。 《西厢记》中,失意的落第书生张珙与拘束的大家闺秀莺莺在戒律森严的佛寺里,艰难地培育出爱情之花。母亲的严苛训诫和世故逼迫,激发了女儿的大胆逆反和侍女的仗义相助。莺莺在犹豫与果敢之间的徘徊,为二人的爱情平添了种种喜剧色彩。正是男女主人公对爱的共同坚守,让他们迎来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p>
<p align="justify">  越剧一直以女性的视角和偏于女性化的审美呈现着自我的艺术表达,“女小生”的舞台形象塑造及其审美特质为爱情主题的书写增强了情感的张力,贾宝玉的痴情、何文秀的柔情、张真的挚情、梁玉书的柔情、王玉林的“薄情”、罗兰王子的悲情……或婉约、或热烈、或缠绵、或细腻、或奔放、或典雅,融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清秀于一体,唱腔的摇曳、身段的潇洒,凝练出一种独特的舞台韵致。</p>
<p align="justify">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老越剧人不断探索海外传播的新路径、新形式。2003年9月18日,在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傅全香、王文娟、金采风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在美国的“上海人联谊会”的全力支持下,美国洛杉矶越剧团正式成立,它是一个以在美演出和推广越剧、不以盈利为目的非专业团体。</p>
<p align="justify">  它的原名是“上海人联谊会越剧沙龙”,由原越剧专业演员和越剧爱好者组成。发起人和现任团长王建华是徐玉兰的海外弟子,副团长连玉烨是袁雪芬的弟子、原上海越剧院著名演员。洛杉矶越剧团聘请徐玉兰、傅全香、金采风等前辈担任艺术顾问,邀请和举办了上海越剧院老、中、青三代越剧名家的访美演出。他们还努力挖掘和培养在美的越剧表演人才,举办大型越剧专场演出。2007年、 2008年洛杉矶越剧团演出了越剧《红楼梦》 , 2008年、 2010年又举办越剧明星专场的赈灾义演和“迎世博”的越剧专场……演出得到洛杉矶和上海各大媒体的关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专程派人采访,拍摄了纪录片《美国有个越剧团》 。</p>
<p align="justify">  洛杉矶越剧团有着固定的观众群,大部分是在美的越剧爱好者。熟悉的旋律、亲切的乡音或多或少地慰藉了海外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剧团和观众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他们以戏会友,定期搞联谊活动,请资深的专业演员培训和辅导唱腔、身段,切磋表演技艺。在他们的影响下,观众群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些美国本土的观众也开始好奇地“打量”起越剧——这个来自中国浙沪一带的艺术品种。</p>
<p align="justify">  今年3月,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著名女小生演员王君安在美国的阿默斯特学院、霍利奥克山大学、哈佛大学等几所高校举办三场越剧讲座:《越剧的规定和〈柳永〉艺术性试验》 《越剧的魅力》和《越剧表演程式与〈柳永〉的艺术创新》 。她用流利的英语边讲边示范,还带去了她本人演出的《柳永》 《牡丹亭》等剧目。王君安曾留学美国,跨文化的视野使她有着更加强烈的愿望——要把越剧介绍给美国的观众。她尝试着和朋友一起将尹(桂芳)派名段中的九个唱段译成英文,并采取了双语的演唱。尽管这种探索充满艰辛,但作为新一代的越剧人,他们对越剧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赋予越剧的天地也越来越宽。</p>
<p align="right"><strong> (梁 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strong></p>
<p align="right">  <strong>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