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玉器讲述远古的
“玉泽陇西”秘史
栏目:关注
作者:本报记者 邵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玉三璜联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红陶双耳罐、红陶双耳尊、双耳三角纹彩陶罐、红陶犬首灯形铃、环首曲背铜刀、铜臂钏、青铜斧、铜耳坠、金丝环、石纺轮、石权杖头、磨石、玉凿、骨贝……生动地勾勒出夏朝时期西北一隅的齐家文化风貌。“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正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展出,展期3个月, 10月25日结束。本次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介绍说,“我们联合曾经对齐家文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齐家文化分布区域的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文物局,收集11家国有文物收藏、研究单位的考古出土与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另有若干征集品、遗址出土铜器、陶器、骨器等标准器进行辅助证明,旨在揭示最客观真实的齐家文化玉器。 ”

  齐家文化玉器或成收藏热点

  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黄河上游重要的文化遗存,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及内蒙古西南部地区。据了解,齐家文化其实最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玉器,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铜制品,冶铜业成为齐家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直到1981年至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甘肃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两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明确将出自墓葬中的一件玉璧和一件玉琮作为礼器类器物划分出来,其余玉器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制作相对精细,颜色有白色到淡绿色、墨绿色不等,质地莹润,鉴定为软玉,由此才使齐家文化的玉器开始受到重视。

玉琮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由于齐家文化遗址地处西北且分布范围较广,出土玉器数量相对较少,很多考古资料未曾对外披露。随着科学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人们对齐家文化玉器开始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同时,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民间收藏齐家文化玉器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从一个侧面也在推动着对其的研究。“为推进齐家文化及相关课题的研究,此次在2015年我们特意推出了‘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学术报告会’‘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三项学术活动,希望借此可以使齐家文化及齐家文化玉器研究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学术界的热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

  自1924年发现以来,迄今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500多处,发掘遗址30多处。从中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有一定规模的家畜饲养业,其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大体以聚落为单位进行。由临潭磨沟墓地出土的大型青铜项饰(铜璜)以及各种形制的权杖头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产生等级分化。此类文物在本次展览中也有鲜活展现。在聚落中有白灰面为主的建筑群,以及很有特点的石圆圈祭祀遗迹,并发现以聚落为单位的墓地和以男性为中心的埋葬习俗,其手工业制品较丰富。

  研究表明,齐家文化玉器是在中国史前玉器与玉文化经历了充分发展之后,形成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齐家文化的年代一般认定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甚至更晚些。其玉器与中原地区玉文化存在密切关系,其中体现了在夏王朝形成之前至其被灭亡以后这一重要的发展时期里,中原与陇西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所以,齐家文化玉器与玉文化的发展、兴衰以及复杂的文化面貌,隐含着夏朝时期前后的中原与陇西之间的一段秘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朱乃诚表示。

红陶双耳底座镂空罐  甘肃省博物馆藏

  “素面朝天”的古朴魅力

  齐家文化玉器以素面为主,多不做纹饰雕刻,古朴淡雅。玉器造型以璧、环、多璜联璧、琮、刀、铲形器、管、珠为主,此外一些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玉料和未加工完成的玉器。结合玉器的出土情况看,一些体量较大、打磨精细的璧、琮、刀等器物可判断为玉礼仪器;出现在墓葬中的大量小型玉璧、石璧可能是财富的象征;大量带有穿孔的松石片、管、珠等可能为装饰品;而一些玉质较差的工具如斧、锛、凿等,有些仍能看出使用过的痕迹,尚未脱离实用器的范畴。

  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的东西900多千米范围内的齐家文化,地跨甘、宁、青、蒙四个省区。在这一区域内,崇山峻岭以及河谷、滩峡密布其间,蕴藏着丰富的玉矿资源,成为齐家文化玉器和玉文化得以发展的优越而重要的自然条件。其实,对玉的使用方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展览中大型而精致的玉璧,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最有特色的一种器形,它基本为素面,分玉质和石质,在整个齐家文化分布区内都有发现,是当时上层社会使用的一种礼仪用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任晓燕介绍说:“青海境内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在选材上,表现出鲜明的因材致用,按功能分类来观察齐家玉器,玉质滋润、色泽纯正的玉材普遍用于玉礼器;斧、锛、凿等工具类玉器,玉石材料则多为普通玉料,甚至部分选材接近石质。经由玉礼器的用材与其他类别玉器出现了差异,可见齐家文化礼制制度已形成。 ”

环首曲背铜刀  甘肃省博物馆藏

  同时,齐家文化玉器的切割技术已达娴熟,其薄片切割最为突出;有孔玉器再现出当时钻孔的工艺特点及钻孔工艺之成熟。其中,齐家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多璜联璧器形尤为引人注目。“多璜联璧又称玉围圈,可说是齐家玉璧在造型上的一大突破。其一般是三件或四件等长或不等长的玉璜、每端钻一孔或二孔,连缀成一个璧。如三璜联璧一般用一块玉料切割成三扇形坯,再精细琢磨而成,因色泽、大小、形状基本一致,容易联结成一璧,故称联璧。 ”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王裕昌介绍。

  漫步于展厅,玉琮、玉璧、玉环、玉锛、玉璜、玉管、玉凿、玉三璜联璧、墨玉钺、束柄齿棱端刃器,以及少见的有领玉璧、牙璋、青松石串珠、天河石管饰、玉纺轮等充分展现出齐家文化核心分布区域的玉文化特点。本次展览共计展出文物精品213件(套) ,全面反映了齐家文化制作、使用的玉器数量众多、种类庞杂、器形简单,外形素雅而精致,用途涵盖手工工具、装饰品、礼仪用品、武器等方方面面的典型特征。这些玉器充盈在齐家文化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散发着陇西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