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贵在知己
栏目:中国艺术报征文
作者:查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唐诗人李贺有诗:“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所言极是。李贺被称为“诗鬼” ,“鬼才”是名副其实的。他小小年纪就当官又辞官,回老家隐居,骑上一头跛脚驴子,背着一个破旧锦囊,出外寻找灵感。他的诗作想象丰富,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被人称为“鬼才” 。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他“人生所贵在知己”的悟性,比我早了好些年。李贺英年早逝, 27岁就走了。一个年纪轻轻之人,能有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得到知己这样一种悟性,是不容易的。在他那个年纪,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虽有英气,却不成熟,不甚懂得“知己”的真正含义。

  对于人的一生,“知己”显得十分可贵。谈知己,却要先谈缘分。世间万物的分分合合,都有缘分可讲的。缘分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如斯,一个作家与报刊之间亦如斯。我与《中国艺术报》的缘分,说来淡而久长。所谓淡,就是说,我与它发生联系,自自然然,没有一点特殊含义在里面。只是,投稿,等待,回复,发表,与责编取得联系,久而久之,成为朋友,甚或是知己,这样一个过程。当然,这一切的发生,都与这张报纸的魅力有关。我写作几十年,与多种报刊,有过来往。然而,一有新作,首先想到的,就是知音,就是知己。因为喜欢它,看重它,觉得它好,它有含金量。更重要的是,读它时心情愉悦,不仅获得信息和知识,还激发你的创作灵感。它识货,并认同你,鼓舞你,为你提供机会。也为你把关,为你“做嫁衣” 。能够发现你的亮点和长处,也平和地、不居高临下地、不盛气凌人地,指出你的不足之处,并与你友好商榷,尽力把你的作品,提上更高层次。更不以名取人,以地位取人。这便是《中国艺术报》的办刊风格,也是它的行文之道。因而,我把它视为“知己” 。李贺当时的感受,如今我也体会到了。

  《中国艺术报》 ,是我常常浏览的报纸之一。我喜欢它版面的大气和艺术匠心,喜欢它异彩纷呈的各个栏目。它是报纸,该是新闻为主。然它的艺术、文学分量并不轻。既丰硕,又不单调,各个门类都很出色。无论它的戏剧、影视、书画、音乐、舞蹈、民间文艺等等,都给人以传统美感和现代气息。我更喜欢它的“副刊” ,因为与我有关,与文学有关。它刊发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都有相当高的水平。此说并非因偏爱而生。 《中国艺术报》 ,很年轻,创刊才20年。然而它很成熟,甚至显得老道。在我手里这张报纸,是2015年5月8日出版的,第1586期。多么年轻,多么富有青春朝气。但它不轻浮,不张扬,有一种稳健而胸有大气的开创风格和气度。这是我经常浏览它,并思考之后的体会。因为这种关系,我对它好几个版面的责编,都另眼相看。其中,除我的责编金涛之外,还有何瑞涓、张婷、马李文博、乔燕冰、蒲波等,我与他们都未曾谋面。这几位年轻编辑,业务水平都相当高,写作和采编能力,也都不低。或许,这是我的一种“特别关注”吧?尤其,我与副刊编辑金涛,相识多年。我欣赏他办副刊的风格和眼力。他为人谦和机智,把作者当做朋友。总是说,谢谢查干老师对《中国艺术报》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从来没有冷漠和审美疲劳的厌倦情绪出现。即便退稿,也使你感到他的真诚和严谨。这,也许就是《中国艺术报》的办报风格吧?在这关系至上的大环境下,不以关系取文取人,是难能可贵的品格。

  几年前,我写一篇哲思意味较浓的抒情散文《红叶归处是秋风》 ,觉得不错,首先就想到了《中国艺术报》 。责编金涛收到邮件后,不过一个小时,就回复说,我觉得此篇不错,立即送审,请候结果,先勿他用。果然,时过不久,就收到他的短信通知:“红”文明日上报,出报后即送样报,谢谢。这样的办事作风,不能不令人感动。我也办刊20余年,深知作者与编辑的融洽关系,何等重要。我也常常对编辑人员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且奖罚分明。如今退位,成为闲散人员,对于编辑人员的红脸白脸,体会更加深刻。因而更加珍惜与《中国艺术报》的友善之情。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 《红叶归处是秋风》一文发表之后,首先是被北京海淀区所有中学的高中三年级作为高考模拟试题采用。接着,又被湖北省8个市的所有高中采用,而后全国各地为数很多的大学、中学陆续采用此文。同时,很多网站、报刊等媒体不断转载。有趣的是,有一些个人博客,也友善转发。还有不少非文学类网站,删掉作者姓名发表,以吸引读者眼球。如今,已经过了好几年,仍有媒体和学校陆续使用,上百度可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中国艺术报》对新媒体发展的重视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拙作,也借此上了一个台阶。对此,不能不感激《中国艺术报》 。还有一篇散文《轻舟一叶梦中来——不可忘却的师恩》在《中国艺术报》发表之后,社会反响也很大。很多网站和文字媒体相继转载。

  在投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件往事,至今让我不能忘怀。有一年,我写出一组诗: 《烟雨中的颐和园》 ,诗作很抒情,也很美。我又发给了金涛,但他放的时间较长,我以为他可能有困难,又不便说,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就自作主张发给《光明日报》发表。后来金涛说,本来是准备要发的,因为当时发一些专题,推后了,其实他很喜欢那组诗的,感到有些遗憾。他的话语,真诚而没有一点责怪的成分。对此我久久心怀不安,并自责。借此机会向金涛同志道一声,对不起。

  “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 ”现在, 《中国艺术报》创刊20周年的喜庆日子,就要到来。请允许我借此小文,表达我对贵报的感激之情和深深祝福。

  (查干,蒙古族,1940年生于内蒙古扎鲁特旗嘎海吐村。曾任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二编室主任、副司级专职编委、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第二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终评委。著有《灵魂家园》等多部诗集。部分作品被译成美、英、法、日、朝、匈牙利、波兰文,介绍到国外。曾二十三次荣获国家、自治区级文学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