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趣读书
栏目:自由谈
作者:詹福瑞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读书,既有功利性的阅读,亦有出于兴趣的阅读。兴趣阅读,是自发的、自愿的、甚至可以说是自觉的阅读。不用老师诱导,无须社会提倡,用不着父母的苦口婆心,也用不着学业职称和工作需要高扬起来的鞭子赶。他只是喜欢,只是乐意,甚至只是习惯。鲁迅《读书杂谈》讲到两种读书,一种是职业读书,还有一种就是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中国古代有许多兴趣读书的例子。孔子年过五十岁喜欢读《易经》 ,以至于“韦编三绝” 。没有兴趣,很难说阅读的时间会维持如此之长久。宋代诗人陆游《寒夜读书》也说自己是个书癫:“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哪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讲过钱惟演:“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读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明代著名文学家李贽也是一生嗜书如命,以至于痴的。他写了一首《读书乐》四言诗,其中有:“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 ”“束书不观,吾何以欢?颐性养神,正在此间。 ”一年四季,只知道读书,不知他事,读书给了他快乐,读书使他怡神养性。这是典型的兴趣读书。

  兴趣读书,应该有三个层面的话题。

  首先,有了兴趣才去读书。这自然是读者保持极佳阅读状态的聪明选择。强迫阅读,会给读者造成压力和痛苦,久而久之会失去读书的兴趣。因此,如果不是为了职称、为了学位、为了职务,以及所有为了利益的一切,有了兴趣再去读书,真是聪明人的聪明选择。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养气》篇讲到写文章养气的问题,认为,人如果“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 ,如果“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所以,刘勰主张“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 ,也就是说读书可以勤苦用功,但是写作则不然,要“从容率情,优柔适会” 。因此“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 。“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 ”他认为,写作忌讳用功太苦,造成过度的疲倦。应该疲倦时放下笔,好好休息,消除疲劳,然后再写作。其实,写作是如此,读书也有这种情况。当我们读书太苦,精神疲倦,再也打不起读书兴趣的时候,再学习,效果很难说好。这个时候,最好放下书。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情形经常有之,没什么不可,也没什么不好。当然,永远没有读书兴趣的话题,不在其内。

  第二个话题,讲的是阅读取向,也有人把它叫做趣味。它是某一阅读个体受个人性格气质和人生经历影响,有了一定阅读经历后所形成的阅读爱好。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怎样评判书的优劣》一文中说:“读书的时间久了,我们或许可以培养自己的趣味,也可接受某些限制。 ”而读者在长时间读书过程中所形成的读书趣味,对读者维持其经久不懈的阅读兴趣,保持对某类书的特殊爱好,会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伍尔芙就说:“我们的趣味仍然是我们读书的指路明灯,因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们身心激动不已,我们是凭着感情来读书的,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癖好,就是加以限制也不行。 ”当然,读者的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读者的读书趣味会有改变,比如有人年轻时喜欢李白,上了年岁开始欣赏杜甫;有的人年轻时好读武侠小说,成年之后可能不再热衷;年轻时喜欢读诗,到了晚年却喜欢读史,等等。但是无论怎么变化,读者的阅读都是在趣味的引导下,或贪婪地读某一种书,或大胆尝试跃出固有的类型,去涉猎新的领域。所以,读者的趣味在其一生中发挥着如猎犬般搜索目标和引路的作用,以及稳定读书兴趣的作用。林语堂讲:“读书也正与吃东西一样,甲的甘肥也许便是乙的毒药。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旨趣。如果一个人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正如袁中郎所说:‘若不快意,便置之,俟他人,或别有独契者自去读。 ’ ”应该说,在关于读书兴趣的三个方面里,读者的趣味最容易使读者的阅读达到兴致盎然的境界。

  兴趣读书的第三方面的含义,是说读书个体在其一生中把自己培养成了读书人,养成了读书的兴趣,读书已然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晋书·皇甫谧传》称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这位书淫对书废寝忘食地阅读,并不是为了富贵。因为皇甫谧是位隐士,虽然,他人隐山中,却与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称山中宰相,但他毕竟无需用读书的功夫来谋求什么利益。所以他对书的沉迷,就是出于喜爱,所谓“耽玩”者是也。人的一生,物质需求自不必说,如饕餮的巨兽,欲望无穷无尽,在物质欲望面前迷失自我的芸芸众生无所不有。所以,中国古代的道家讲“物物而不物于物” ,要役使物,但又不被物所左右。人的精神需求,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尤其在当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达,开发了人类许多不曾有的精神欲望,并为这些需求提供了实现的门径。古人讲声色犬马,以此为精神享受。今人在此之上,又翻腾出无数的新花样,使人的精神需求和享受的胃口更是大到无限,从文字到图像,从一地信息到世界各地信息,只要提出,就应有尽有,令人叹为观止。在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享受如分裂般变成无数碎片飘向四方、甚至于无法聚拢起来的现代社会,要想培养起人的读书兴趣,真是谈何容易。我们可以轻易地说把自己培养成电视人,即天天不离电视的人;也可以轻易地说把自己变成互联网人,即所谓的网奴,但是我们不敢轻易地说把自己培养成读书人。

  关于读书,中国人有读书种子之说。此话既有此人热爱读书,可以培养成为读书人之意;也有此人是读书天才之意。这种人天生喜爱读书,与书为伴,可以一生。这样的天才自然有,但是少数,绝大部分人的读书兴趣则是后天养成的。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贾宝玉周岁时,家里人让他抓周,在他的面前摆了许多东西,有玩具,有脂粉,当然也有书。贾政很希望贾宝玉去抓书,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贾宝玉偏偏对书连看都不看,一上手就抓了脂粉。贾政因此对这个孩子十分失望。当然,后来的贾宝玉还是很爱读书的,诸子百家无所不涉猎,因此才华横溢,只是对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而已。但这个故事说明人的读书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由此可见,培养人的读书兴趣十分要紧。尤其是青少年时期,能否培养起读书兴趣,对他此后的一生都有影响。关于这方面的话,梁启超讲过,王云五讲过。有了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就会克服外界的各种诱惑与干扰,集中精力做专心致志的阅读。有了读书的兴趣,才能在读书中不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读书的享受,不至于把读书作为额外的负担。所以,人要经常地在读书中进入兴致盎然的境界,而不是偶尔才进入,此处所说的人在其一生中养成的读书兴趣,实乃起着持续不断的作用。

  兴趣读书乃是一种快乐的阅读。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读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轻轻松松进入,快快乐乐接受。兴趣读书所能达到的境界,就是始终兴致盎然。他如同走进景致绝佳的山水,看山岛耸峙,看清水流长,看繁花似锦,看草绿如茵。他打开相机,一步一景,摁动快门,摄进一切,心中充满了欣赏美景的满足。他又如遇到了一见钟情的美女,看她明眸如意,看她皓齿称心,看她一切皆是天生丽质,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正因为书是你希望得到的,是你想看的,所以,你会始终对书的内容充满浓厚兴趣,怀着好奇心去寻找每一个精彩的细节、每一个造句、每一个用词。兴趣读书,不但容易进入,也容易接受。不是刻意去记忆,不知不觉间就领略了所读内容,并无意间记住了它。所以兴趣阅读又是高效的阅读。

  正因为兴趣阅读如此之好,所以历来受到名家的追捧。在林语堂那里,甚至把兴趣视为真正的读书,舍此都不能称为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