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光:生活养戏亦养人
栏目:新年青
作者:张硕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于晓光在电视剧《满仓进城》中饰满仓

    “常说演员是为戏而生,为角色而活,可如果没有了生活、没有了自己,那么戏剧和角色便失去了他的意义和色彩。”

  ——于晓光

    “80后”演员于晓光是一位个性与魅力兼备的激情型演员。从八年前都梁戏里的“御用小生” ,到四年前红色偶像“毛岸英”走进千家万户,再到去年的《二叔》和日前持续领跑全国卫视黄金时间收视率的《满仓进城》 ,于晓光不断挑战并突破自己熟悉的角色类型。或许在他那里,从来就不存在转身一说,每个角色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

  演绎英雄:回归人物的热情与纯粹

  于晓光塑造的电视剧版毛岸英刚健质朴、清新脱俗,让亿万观众喜爱、心疼,当年28岁的于晓光就将这种分寸拿捏得丝丝入扣。动情处,岸英三次将爸爸抱起;忆母亲,岸英三次哭得像个孩子般令人心碎……这些都是剧本中没有的。对于这位众所周知的英雄,于晓光有着自己的理解:“我没有把岸英仅仅当做一个民族危机的承担者,我觉得他更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有担当的兄长、一个值得并肩的丈夫。 ”

  “以前我们都是在文章中、照片里认识岸英的,大家觉得他是一个很内敛、沉稳的人。但思齐老人(毛岸英爱人,编者注)说他很开朗、很阳光、很有激情。我怎么演?后来我明白了,我只要把自己身上阳光、积极的一面挖掘出来,岸英就成功了。 ”果然如此,于晓光把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对亲情的理解融入创作中,使毛岸英的形象既动人、又暖人,也让整部作品清新却不轻佻、郑重却不沉重。角色成就了演员,演员也赋予并成全了角色,在“毛岸英”的身上,闪烁着属于于晓光的个性光芒,观众更是用“不可替代”评价于晓光版的《毛岸英》 。

  对角色的塑造离不开演员自身的气质,但最大限度地呈现人物的真实是对任何角色进行演绎的前提。在反映我国兵工事业初创时期的电影《吴运铎》中,于晓光从心态到造型完全把自己拉回到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他努力揣摩是什么样的信仰支撑着老一代兵工战士在每天面临被炸残的情况下,依然夜以继日地研制炮弹?我们的父辈、祖辈在对人对事时,曾有着怎样的认真与执著?当我们看到一个为信仰而勤奋工作的专家型战士向我们走来时,我们相信他就是吴运铎,而不是一个沾染了浓郁现代人色彩的空壳。当下的影视作品中充斥着“演什么都像自己”的角色,倒是于晓光回归人物,“演什么像什么”的戏路更宽,人物形象也更加干净而富有魅力。

  在此前后,他又成功塑造了《我是太阳》中的邵越、 《鹰巢之预备警官》中的金锐和《一门三司令》中的杨天鸿等军人、硬汉形象。

  塑造小人物:触摸面容背后的心灵格局

  有人说:你演好了一个茄子,那么以后凡是紫色的都过来找你。类型化既是一个演员的荣耀,又可以变成他的负担。于晓光不断追求风格化和个性化,而不愿被类型化、同质化。 《二叔》 《满仓进城》这两部讲述小人物逆袭的电视剧,就充分展现了他对这类题材精当而缜密的把控能力。

  从平面抽象的文字到立体丰满的画面,需要演员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 《满仓进城》最大的看点在于“先结婚、后恋爱”的故事逻辑。女知青景梅未婚先孕,跳河自杀被满仓救起的一瞬间,满仓就被卷进了一系列漩涡之中。在那个相对保守、压抑的年代,他娶景梅意味着什么?满仓和景梅的差异在农村不明显,可进城后怎么办?景梅一家属于“主场作战” ,而满仓是上门女婿,文化观念的剪刀差、城乡差别的高低杠,是横亘在二人感情之间的天堑。如何处理满仓进城后的错落心境?可以看出,于晓光有伸展力亦有控制力的表演,从容驾驭了满仓进城后的变与不变。

  表演是可以独立评估的。角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演员的心灵叙事能力,而不是外在情节的震荡。如果内心戏缺位,即便故事再长、再曲折,观众也会找不到相应的情感投射点,让人物白白受了许多苦,却仍然“没站起来” 。于晓光从对生活的体察中萃取不同的心理状态,为满仓的内在纠结和生命延展分出了层次,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经历了这些事的触动,满仓完成了一种精神成长,他改变了,他的内心再也不能稳稳地固守在原来的地方了。由此,演员就于悄然之间引领观众触碰到了人物面容背后的心灵格局和生活本质。

  看了《满仓进城》 ,不少观众都被满仓的一句台词击中了感情的穴位——我的爱并不比任何人的高贵,但我能给的,一定是干净和唯一的!观众不会想到的是,这句台词是于晓光在拍戏现场临时加的。反转的情节、反转的思维、反转的句式,当“不比”和“唯一”从满仓嘴里克制地说出,给予了观者太多的思考空间。

  经历生活:受伤的地方会变得最强壮

  于晓光从七岁离开家进入体校训练,在游泳、皮划艇全国青年锦标赛上夺冠并打破全国纪录,后来又转行做演员、作曲人、歌手,近30年的打拼生涯让他阅尽人间无数。一路走来,他是如何把速度藏进静止,让沉默开口说话?又是怎样地缓慢飞奔、诙谐谦逊、愚钝洞彻?

  2008年以来,母亲的病情是于晓光最深的牵挂。正是从那时起,他对家庭有了更多的承担,他和父亲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从男孩蜕变成了男人。和荧幕上那些奶油小生、花样美男相比,今年33岁的于晓光完全可以更自信地把自己交给观众。于晓光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如果是四五年前面对这个问题,我可能不会这样平静,但现在的我会很坦然、很高兴地去跟大家聊这些事儿。因为没有这些经历,就没有我的现在;因为观众在被我的角色感动之前,我已经无数次地经历过同样的感动了。所以现在的我,无比感谢生活。 ”那一刻,于晓光心事充盈、心思渺远。

  2011年初,于晓光曾给一位喜爱电视剧《毛岸英》的观众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其中写道:“拿我自己来说,影视舞台带给我的不只是头顶上的光环,更重要的是学会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在这个舞台上,我都逐一品尝到了,我想人生也是这样……”生活的冷暖、际遇的浮沉并没有让于晓光的内心变得坚硬、世故,而是洋溢着简约、感性与柔软。

  与素昧平生的观众交流,可以一如多年知己。这样的心态使得于晓光不愿让自己的角色“直给” ,他说那不是“戏” ,他总在寻求更高级的表达,更在乎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同时,金牛座男人热情坚定的信念感与阳光暖男的亲和力,赋予了这些人物略高于体表的温度,也为角色增添了一抹与你我擦肩而过的亲切。“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 ”其实,很多观众喜欢他“演什么像什么” ,很大程度上就是捕捉到了他这一抬一挑背后的潜台词。于晓光在处理不同感情时表情、眼神的微妙差异,都会让观众的心灵视觉呈现出不同的感受。

  作为影视歌三栖演员,于晓光有着比同龄演员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积累,对生活也有着更多虔诚的感恩,这种虔诚源自一名职业演员的智慧和悟性。运动员的拼搏生涯、没戏拍时的漫长等待、母亲病重后的内心煎熬,都让于晓光身上顽强地生长出一种不可阻挡的正能量,而他又把这些考验与历练孕育成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了每一个角色的细节之中。因此,无论是本色出演还是塑造角色,于晓光总能从命运对自己的馈赠中移植生活的原型。

  于晓光自言:停止“表演” ,进入生活,早一天认识生活,就早一天停止“表演” 。生活,是于晓光让自己的角色能够丰富而简约的不二法门,也是年轻演员拓宽戏路的最丰厚给养,养戏亦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