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雄心壮志”
栏目:自由谈
作者:孙青瑜  来源:中国艺术报

  雄心壮志属于理想的一种。人只要活着,都会有理想,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建功立业,包括傻子也有来自身体直觉的各种欲望。也就是说,从小希望到大理想,从大理想再到雄心壮志,“理想”充塞着每一个生命体的心胸。

  小希望是活下去的基本需求,大理想则是推动个人和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以中国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心理,大理想又分为两类:成功了,被人美誉为“雄心壮志” ;失败了,那就叫“吹牛皮” ;再严重些,还会被人戴上一顶“神经病”的帽子。前天在网上看到中国首富马云说过一段话: “如果你靠别人的鼓励才能发光,你最多算个灯泡。我们必须成为发动机,去影响其他人发光,你自然就是核心。 ”马云之所以能说出如此荡人心肺的话,首要原因是他成功了,有了将压抑在心中多年的雄心壮志吐露出来的资本了,有话语权了,想说啥就可以说了,不但不会遭人耻笑,还会被众人仰慕,并封为信念代言人。试想,如果马云失败了,贫困潦倒,并一文不名,他敢说出这样的话吗?就算真敢说,话音未落之际,谁敢保证他不会被人笑成异想天开的神经病?

  可以说,这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著名的青年作家韩寒,据说他高中时学习不好,老师问他以后靠什么生活,他说靠稿费。不想话音刚落,就惹得办公室的老师哈哈大笑。可多少年之后,韩寒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一跃成为中国作家收入排行榜的状元郎,从而将笑话翻写成了神话。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公益广告“未来属于努力实现自己预言的人” 。而事实上,中国的文化心理是不允许人吐露理想和预言的。因为能“拱”成功者毕竟是少数,能把笑话翻成神话者更是凤毛麟角。可正是少数人的成功传奇,激发并煽动着我们的追梦欲火,不管这种追梦欲火在心里燃烧得多浓烈,皆不敢轻易对人吐露,怕的就是失败了遭人耻笑,沦为吹牛皮和神经病一族。

  按说,中国的文化还是极为提倡树立高远理想的,比如“取法乎上,方得其中”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但是它的实现形式,却是鲲化大鹏式的。也就是说,将理想化为现实的过程是默然的,不敢吭声的,偷偷的,只有等到“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噢,原来这条默不作声的大鱼是不甘于“北冥”之地的。

  又如,父亲小时候领着几个叔叔“大打文化翻身仗”的口号,从来没敢飘出我们家的院墙。直到几十年之后,父亲和几个叔叔在文学创作上都干出了一些成绩之后,我们才在文章中略谈往事。

  再比如我,上学时因学习不好,被老师取消高考资格。那天我在回家的路上,愤愤地告诉同桌说:“虽然我现在狗屁不是,但是有一天我一定会成为这个学校的骄傲! ”同桌一听,诧异地停下脚步,问我: “同桌,你没喝多吧? ! ”一句话把我问得满面通红,这才知道雄心壮志就算是大到把肚皮撑破也是不能说出来的,否则百分之九十九的结果是落下千古笑谈。

  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心理的影响下,不成功的人是没有资格和资本谈论理想的。它是几千年来沉淀到骨子里的一种弊病,每一位家长从小就会安排孩子说: “不该说出去的话,永远不能说。 ”这“不该说出去的话”里就包括“理想” 、“雄心壮志” 、 “希望”和“梦想” 。正是这种文化压抑,让很多人的梦想从绽放到烂掉,从梦生到梦死,只能在肚子里偷偷进行。 “理想” ,在中国多是作为纯粹的内在,“混”不到成功之时,很少被传达。无论是“锲而不舍”的荀况,还是“志当存高远”的诸葛亮、 “少而好学”的刘向、被称为“梁疯子”的梁楷、有“坚忍不拔之志”的苏轼……哪个不是“闷”出的传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