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鲜明化”表演
作者:赵宁宇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width="300" height="188"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40915320351710028.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409/W020140915320351710028.jpg" OLDSRC="W020140915320351710028.jpg" /></p>
<p align="center"><img width="300" height="177"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40915320351716702.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409/W020140915320351716702.jpg" OLDSRC="W020140915320351716702.jpg" /></p>
<p><font color="#0000ff">  黄渤在《人再冏途之泰冏》和《西游降魔篇》这两部创造了华语电影票房纪录的影片中分别奉献了极其鲜明化的表演。 </font></p>
<p>  华语电影的表演风格,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承继艺术片传统的“生活化”表演,如各类艺术电影;一个是接续另一传统的“鲜明化”表演——这种表演曾经被“去戏剧化”运动严重诋毁——如日趋火爆的喜剧电影。二者看起来似乎存在矛盾,在某些历史时期更显得水火不容。但纵观电影的历史,从中国电影发轫之日起,它们就共同存在,并肩发展,争论不休,各显其能。</p>
<p>  如今,“生活化”理论虽然日渐式微,却依旧保持着不小的话语力量。“鲜明化”主张虽然受到产业和观众的欢迎,但仍旧和整体电影观念的一些认知存在冲突。万物生长,有生命,就会有生长,还会有变异、嫁接、退化,适者生存,遑论“染色体”和“转基因” 。未来,当产业再上若干台阶之时,答案或许会自然产生。</p>
<p><strong>  “疯狂”的喜剧表演 </strong></p>
<p>  喜剧表演是难度最高的表演,其定位并非仅仅“认真地做着傻事”那般简单。时下中国观众的笑点有时很高,有时又很低。咯吱搞笑未必不成艺术,幽默讽刺未必就有效果。但是,喜剧电影实实在在成为产业的新主流。</p>
<p>  《无人区》 (宁浩导演)风格独特,保持了导演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在技术上又有所更新。其风格确立得益于演员们的优秀表演,其中徐峥扮演的律师潘肖,将本色表演和性格塑造糅为一体,有效地使用自我投入创作,表演已成一格。黄渤扮演的西部杀手,则展现了强大的人物塑造能力,于舒缓间见内在张力,语言能力可谓一绝。多布杰扮演的盗猎团伙老大,气质沉稳阴鸷,张弛有度,表现力极佳。余男扮演的舞女,颇得艺术电影之气,扮演的底层人物具有某种特殊的喜感。演员们各有各的表演技术特征,但统一于影片的整体性之下,令一个西部末世寓言得以成立,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若干独特的银幕形象。</p>
<p>  《逆袭》 (安战军导演)对文艺界的种种不良现象冷嘲热讽,刘晓晔和韩鹏翼在影片中的表演大放异彩。这两位在小剧场话剧中驰骋多年的演员,不被所谓“生活化”的清规戒律禁锢,将舞台上的诸多技巧运用于电影之中,跨越了戏剧和电影表演之间的鸿沟。刘晓晔扮演的经纪人以及韩鹏翼扮演的电视台记者,嬉笑怒骂皆是戏,语言、形体功力深厚。两位演员为塑造典型人物,没有消抹表演痕迹,反而事半功倍。熟悉话剧《两只狗的幸福生活》的观众都知道,两位演员在话剧中的表演和在电影中的表现完全一脉相承,其效果仍完全符合电影的要求。曾经存在的对于电影表演种种陈旧的人为限定,又一次被事实打破。</p>
<p><strong>  “冷笑话”式表演 </strong></p>
<p>  冯小刚导演的喜剧电影,总是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味道。在演员表演方面,并不特意夸大变形,而是使用特色语言和逻辑陷阱营造冷幽默风格。 《私人订制》更像一部“冷笑话”电影。片中葛优的表演依旧不愠不火,他依靠储存的人物素材库,展现出了杨重的多张“嘴脸” 。这一角色虽然起伏不大,甚至接近于“零度表演”的风格,却暗含着演员对剧中人物和时代背景的态度。宋丹丹、李诚儒、范伟都保持了一贯的水准,扮演的又是在观众中基本定型的性格角色。宋丹丹比较内敛,李诚儒、范伟挥洒的成分更多,符合类型片的整体需求,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比较之下,青年演员们的表演技术在定位上稍显模糊。白百何和李小璐的表演平淡如水,全靠老将们的表现产生效果。郑恺的表演则比较见棱见角,敢于创作,善于表现,塑造的马青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p>
<p><strong>  个案:黄渤的表演之道 </strong></p>
<p>  黄渤是近年来最为成功的青年演员之一,他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于黄渤的关注,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那与传统标准并不相符的外形,和他取得成绩之间的巨大“反差” ;另一个是他参加创作的电影作品获得的超高票房收入,正在不断创造着新的纪录。其实,这些都还只是外在的表象。黄渤的表演之道中,蕴含着许多“学问” ,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 。</p>
<p>  黄渤擅长扮演气质另类的小人物形象。他的演技棱角鲜明、注重细节、表现力强,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了强烈的戏剧化处理,有利于迅速在观众中建立认知。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作品的态度,对于形体语言的充分使用,形成了黄渤表演的三大特点。</p>
<p>  首先是对于生活的理解,这里的生活既是指我们所处的生活,也是影视剧所营造的生活,更是观众期待视野中的生活。黄渤非常理解这三重生活,从基层生活中,黄渤汲取了许多容易被人忽视的宝贵营养,努力将其转化并用于自己的表演中,这样塑造的角色既典型又独特,并且和观众具有天生的亲近性。他在《上车,走吧》中扮演的高明, 《铁人》中扮演的赵一林, 《 101次求婚》中扮演的黄达,都是活生生的平民百姓角色,其混合着小人物的善良和劣根,又有那么一点有趣的独特性,这种“接地气”的存在,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p>
<p>  其次是对于作品的态度。黄渤的这种态度体现在他面对不同作品、不同创作团队的艺术追求中的灵活性。这种灵活不是迎合,而是寻找自己的最佳定位和策略。和黄渤合作的导演以及团队,大多个性极其鲜明,如宁浩、管虎等。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中,黄渤扮演的黑皮、耿浩等角色,对接作品黑色幽默的整体气质,充满讽刺性和夸张变形。在管虎的《斗牛》 《杀生》 《厨子·戏子·痞子》中,黄渤扮演的牛二、牛结实、痞子,既有游戏感又有强烈的朋克色彩。黄渤的表演有着很强的适应性,擅长将弱势心态转化为强势风格,迅速树立起了导演们在“这一部”作品中急需的“这一个”角色。</p>
<p>  充分使用形体语言,是黄渤表演的第三个秘笈。人们往往注意到黄渤丰富的表情,却忽视了他在形体方面广泛而多样的设计。几乎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着黄渤专门“秀”形体功夫的段落。或为舞蹈,如《假装情侣》 ;或为奔跑,如《人再冏途之泰冏》 ;或为出乖,如《厨子·戏子·痞子》 ;或为另类,如《杀生》 ;或为口音模仿秀,如《无人区》 。在这些专门段落之外,他的形体设计感也很强,如步态、手势、体势、节奏;即使在《大灌篮》 《爱情呼叫转移》等客串演出的影片中,黄渤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创作的机会。黄渤擅长将专业的设计糅合在生活化的表象之下,故不留痕迹,为观众广泛接受,专业技巧尤为老道。</p>
<p>  以上种种的支撑力,是演员本身从容的心态。这是难得练就的宝贵力量。</p>
<p>  黄渤的成长,经历了社会实践和院校教育两个方面的培养,形成了一种“优化配置” 。投身影视剧创作之前,黄渤曾经是一名歌手,也是兼职舞蹈教练。他广泛接触了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锤炼了他的表演技巧——许多技巧将在未来新的平台上得以施展——也使他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汲取了充足的营养,这些都是一个演员重要的专业基础。后来,黄渤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配音方向大专班。在专业院校的学习,使黄渤正式进入了科班系统。社会实践和院校教育,宛如武侠小说中的剑宗和气宗,综合在一起,能量便不可低估。</p>
<p>  黄渤非常善于掌握职业之道。在“出道”作品《疯狂的石头》中,黄渤扮演的只是众多出彩的角色之一。但是,黄渤却是最好地利用了这部影片成功“后效应”的演员。他的发展战略是,不挑挑拣拣,有戏就上,以数量求质量,寻找新的成功点。数年间,黄渤演出的电影超过30部,在华语电影界基本上名列第一,产业的回报很快纷至沓来——广泛的曝光,使得黄渤迅速将初建的优势转化为胜势,依托《疯狂的赛车》 《人再冏途之泰冏》 《西游降魔篇》 《无人区》等优秀作品,最终确定了他在演员界的地位——此时,谁还会记得他参演过的那些一般化的作品呢?这种和“精品路线”相反的发展思路,显得更加脚踏实地。</p>
<p>  黄渤一人之表演,折射出整个时代之精神。盼望着草根的代言人在银幕上实现自身的理想,借用精怪的“小形象”在电影中取得愉悦的满足,这是观众们的普遍心态。</p>
<p align="right"><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赵宁宇&nbsp;&nbsp;&nbsp;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font></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