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老画家杨永青先生
栏目:忆故
作者:徐鲁  来源:中国艺术报

  车过浦东川沙镇,我看见一些小公园和白色院墙里的桃花,似乎比别的地方盛开得更早,也更鲜艳,而且有点似曾相识。猛然想到,我是在一些画里,见过这伸出院墙的灼灼花枝。原来,我是置身已故老画家杨永青先生的老家了。

  杨永青先生, 1927年出生在上海浦东川沙镇(当时还叫川沙县)一个叫凌家圈的村子里。15岁时,他离开老家,到上海一家名叫“韦古斋”的裱画店里学习裱画。在“韦古斋”里,他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画师巢枝秋先生。巢枝秋领着这位勤奋好学的小学徒,去戈登路的一条弄堂里,拜见了自己的老师、当时在上海首屈一指的人物画家,也是“长虹画社”的当家人谢闲鸥先生。谢先生宅心仁厚,慨然收下了这个质朴的浦东少年做学生。从此,杨永青正式开始跟着谢先生学画人物画,也时常跟着巢枝秋先生去听戏。

  1944年,杨永青17岁时,一幅国画被收入了《长虹画社画扇集》 。但那时候学画归学画,毕竟不能挣钱补贴家用。不久,他又进入上海一家“大公木行”当了学徒。这段和各种木料打交道的日子,与他以后学木刻版画也不无因果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青年杨永青凭着自己画的两套连环画《女拖拉机手》和《科尔沁草原的人们》 (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 ,进入了当时的华东青年出版社,开始了他的职业美术和编辑出版生涯。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他把自己的连环画《女拖拉机手》所得200元稿酬的一半捐献了出来,支援国家去购买飞机大炮。当时是供给制,他每月津贴只有15元, 200元可是一笔巨款。剩下的100元,他送给了含辛茹苦培养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也用其中的大半接济了老家的乡亲。

  1953年,杨永青先生从上海奉调到北京,先后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他的绘画“童子功”打得扎实,又勤于创作,练就了一身的技艺,连环画、版画、中国画、书籍插图、书装设计,白描、工笔、水墨、写意、重彩,真是无所不能。初到北京那年,全国儿童文艺作品评奖,他为张天翼童话《大灰狼》画的插图就和刘继卣先生的《鸡毛信》并列获得一等奖。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为《萧也牧作品选》 、傣族叙事长诗《葫芦信》 、胡奇的小说《五彩路》等不同年代的两百多种图书画过插图,创作了《王二小的故事》 《神笔马良》 《刘文学》 《刘胡兰》《高玉宝》等二十多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彩色连环画。这些作品,当年也都曾以多种文字版本在海外发行过。几十年过去了,他画的这些“红色经典” ,如今已经成为收藏家们热心搜求的珍品。

  他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也有上百幅,著名的如《高小毕业生》 《前哨》 《出院》 《小牧童》等,被收入了《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等多种美术文献选集。

  1955年,杨永青先生画了一幅革命题材的画,不料被人诬告说,画上有一个“反面人物”画得像毛主席。结果,从少年时代就真心实意地追随共产党、追求光明和进步的杨永青,很快就被戴上了“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打入了“另册” 。后来幸得胡耀邦同志的担保,境遇才有所改善。“文革”期间,他被赶往“干校”劳动,也被剥夺了绘画的权利。七十年代末期,形势稍有松动了,他开始画《红娘子》练手,并在1979年正式出版。从此,他耗费心力最多的就是自己专长的传统人物画线描。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屈原九歌长卷》和上百幅美轮美奂的《观音造像》 。

  我认识杨永青先生时,已经是在他退休之后了。这时候除了画精细的白描风格的观音造像,他画得最多的就是大写意牡丹。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上这样说过:“有人能喜欢我的写意画,很高兴,此类画不易进步,画来画去老样子……我已二十多年不刻木刻了,在老友的鼓励下试了试刀,刻了二幅小品,寄上留念……”

  这时他快80岁了。他刻的木刻,一幅是两个头上、身上戴着繁茂的银饰的西南少数民族小女孩,一幅是北方鄂伦春族的戴着虎头帽的小猎手。在我看来,这两幅木刻画真是大家刀功,人物和服饰的刻画真是细致入微,纯美绝伦。

  老画家视我为“小友” ,每次写信来,都是用毛笔直书的小行楷,秀雅古朴,令我爱不释手。他先后送给我两幅大写意牡丹,还特意为我画过一幅他想象中的、我的童年生活的国画,画的是一位美丽的女教师带着我走在上学路上的情景。

  前年,天津《每日新报》约我写一篇童年暑假生活的回忆,还要求最好选配一幅插图。我就选了杨先生为我画的这幅《童年》 。不过,画上的那个乡村少年是那么天真快乐,杨老并不知道,我的童年生活其实是清苦和黯淡的,哪有这么快乐和美好。

  杨老生前送给我的最后一部书,是用宣纸精印的线描观音造像集(限量版) 。他在扉页上题了字,盖了印。这部画册,将是寒舍的“传家宝”之一。2011年6月15日,杨老因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仁慈的大地母亲啊,愿你永安着这位善良的老画师的灵魂。